余远来:战斗力标准的哲学意蕴
2017年07月06日 07: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6日第1242期 作者:余远来

  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强调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这一科学命题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既包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又包括实践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行为导向和价值导向功能。行动的自觉源自于理论的清醒。对这一命题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实践,是我军有效履行根本职能、提高建设质量的关键和根本。

  提高战斗力  军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战斗力标准作为军事领域唯一的根本的标准,遵循了军事活动的基本规律,明确宣示了战斗力作为根本标准的唯一性和作为唯一标准的根本性。所谓战斗力作为根本标准的唯一性,是指这一标准具有专属性、排他性。军事领域的各项实践活动,包括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各方面建设,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方面工作,虽然其具体标准可以不尽相同,但共同的根本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用战斗力这把尺子量长短。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军队根据社会分工,是以暴力手段发挥保障作用的,使国家利益得到维护、捍卫和发展。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打仗是军队的根本职能、根本价值。战斗力始终是军队兴衰成败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检验军队建设的标准只能是战斗力,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战斗力标准的唯一性不仅回答了衡量军事工作的价值尺度问题,同时还回答了军队和军人的价值问题。官兵可以在军营实现各种抱负,但最根本的是要为提高战斗力作奉献,必须强化当兵打仗、练兵打仗的职能意识,时刻准备打仗,誓死保卫祖国。

  所谓战斗力作为唯一标准的根本性,是指这一标准带有基础性和支配性,是管根本、管方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战斗力标准是所有具体工作标准的“源”,其他标准都应围绕提升战斗力来细化、来展开,不能有任何偏移和变通。

  当前,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官兵在接受认同上没有任何偏颇,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往往出现战斗力标准被“挤位”和“缺位”的现象。在评判一个单位建设的好坏时往往让位于安全工作、管理工作、计生工作等的一票否决制,让位于“领导满不满意”、“官兵赞不赞同”等看似科学的标准,使得党委机关在筹划单位建设时过分看重这些指标和意见,危不施训、险不练兵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极大束缚和制约了战斗力建设的发展和推进,出现了用“政绩标准”、“安全标准”代替战斗力标准等现象,必然导致战斗力建设标准下降。

  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为我们统筹协调军队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指南,必须使之在各种纷杂的建设事务中立起来落下去。譬如,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有很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就要以战斗力标准作为结构调整、取舍的根本标准,凡是能够为生成和提高战斗力弥补体系缺口、注入新的能量、产生倍增效应的单位、岗位和战位,就应该按照体系正常运转的要求组建和加强,而一些非战斗单位、人员和岗位则应该按照战斗力标准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裁减和改组。这对于官兵理解和支持改革具有根本的指导性意义,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

  系统思维,战斗力建设之魂

  军队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战斗力是这一系统所产生出来的特殊功能。同时,战斗力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战斗力是指武装力量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是由人、武器装备、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等基本要素构成,其强弱取决于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数量质量、体制编制的科学化程度、组织指挥和管理的水平、各种保障的能力、军事理论和训练状况等。“军事训练出战斗力”、“管理教育出战斗力”“思想工作出战斗力”、“武器装备出战斗力”等,都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战斗力系统具有的特殊内在结构,以及各要素功能具有的共同指向性和互补性。确立战斗力标准,必须把战斗力看作是军队系统各要素的整体功能的涌现,而不是单一的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等范畴内的哲学问题所能涵盖和解释的,它具有体系与要素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属性。只有坚持这些观点,才能真正理解战斗力标准的实质,才能正确地、科学地坚持战斗力标准。在实践工作中,才会把战斗力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重在研究解决战斗力各要素的整体协调和良性循环,由此统筹军队内部的各项工作和建设,这也是衡量军队建设改革成效的一个根本标准。

  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必须运用统筹兼顾、综合集成的辩证思维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军队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纠正那些相互割裂、单项冒尖、壁垒森严、无端内耗等问题,防止出现要素资源的纷争性和要素工作的多中心,把生产战斗力作为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子系统的根本目标,把合理配置军事资源作为生产战斗力的关键环节,把军事训练作为生产战斗力的中心“工种”。在编制调整、作风建设、工作导向、人才培养、教育训练、装备研发等方面,切实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为根本尺度,多措并举,使各项工作更加注重综合集成、系统作用,从而达到良性互动、体系联动、整体促动,涌现“1+1>2”的系统整体功能,以更好地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需要。

  科学发展,战斗力建设之本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战斗力标准也有其相对性的一面。这表明,战斗力标准的唯一性和根本性虽然是恒定的,但其本身又是在不断运动的,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同时,构成战斗力的每一种要素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战斗力也因此而发展变化。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战斗力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将引起战斗力的发展。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战斗力和今天军队的战斗力是无法比拟的,机械化时代的战斗力和信息化时代的战斗力也是无法比拟的。战斗力标准的动态性,具有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要求军队建设和改革必须立足现实,把握大势,着眼未来,科学筹划,更好地适应战斗力的发展变化。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信息时代战斗力生成模式正在演变之中,军队的一切军事活动必须根据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确立战斗力发展的标准,切实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作为战斗力建设的方向。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信息时代还让“亚瑟王宫廷的骑士拿着M-16自动步枪的枪托去砸对手的脑袋”,那无异于刻舟求剑、自取其辱。因此,在推进军队战斗力建设过程中,广大官兵必须切实搞清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标准是什么、战斗力现状怎么看、战斗力建设怎么办”这些基本问题,自觉破除与战斗力标准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逐步改变现有的军语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努力提高军事本领。在此次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要紧密联系部队实际,认真查找领导机关在工作指导、建设理念、指挥谋略、训演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基层官兵在战备观念、战斗精神、实战本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和解决影响制约战斗力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引导官兵自觉以强军兴军为价值追求和工作取向,自觉适应战斗力发展变化要求,使战斗力标准更为科学、更为牢靠地贯彻到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去。

  人是生成战斗力的最宝贵资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人是战斗力生成的主体,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生成中的客体,而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则是主体通过实践作用于客体,真正起主体性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尽管西方许多军事学家鼓吹“武器制胜论”、“武器中心论”,但他们从来也没有否认过人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体性作用。即使是今天的武器装备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离开了人这个主体性因素,战斗力这个大厦还是支撑不起来的。恩格斯说:“赢得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这表明,人在人与武器所构成的战斗力要素系统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任由“武器制胜论”、“武器中心论”等错误观点在军队蔓延,并运用于军事实践,结果可能会是惨痛的失败。甲午海战的历史表明,北洋水师即使囤积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海军力量,由于没有高素质的指挥员和训练有素的基层战斗员,最终也招致惨败。如同法国人对马奇诺工程性防御工事的过分依赖一样,由于忽略了人的方略因素,没有人站在时代条件发生变化的角度思考谋划战争问题,导致“固若金汤”的防线在刹那间崩溃。在未来战争中,高技术武器所能发挥的作用只是军队战斗力的外在表现,是战斗力构成的外在核心要素。而高素质的人才是战斗力构成的内在核心要素,最终决定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及其作用效能的发挥。

  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要在重视科学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官兵的整体素质。人是战斗力最宝贵的资源。在兵员征集、人才培养、选人用人、教育训练、培训考核等各方面都必须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来加快推进人才兴军这个方略性工程。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