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红军长征中的文化宣传工作
2016年12月01日 07: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日第1100期 作者:徐立佳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里所指的文化,不仅是指部队官兵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指一支军队以信仰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一边行军打仗,一边以强有力的文化宣传工作鼓舞官兵士气、教育发动群众、打击瓦解敌人、播撒革命火种,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保证。

  传播革命真理  塑造红军良好形象

  长征既是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又是革命真理的大传播。为了使广大官兵和沿途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拥护长征,在战事频繁的艰苦条件下,红军以“宣传革命真理,唤醒劳苦大众”为己任,一方面加强对部队随行中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每到一地都因地制宜,深入城镇和村寨开展多种多样、通俗易懂、便捷快速的文化宣传活动,以此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红军的革命目标宗旨,宣传北上抗日主张,宣传劳动人民打倒一切反动势力、翻身求解放的道理等。1934年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要求“加强部队中关于苏维埃政策与群众工作的教育”;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剑阁县晋安镇城墙刻下“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以直接醒目的方式向世人宣示了党的政治纲领。遵义地区的群众描述红军宣传情况时说:“红军一到,满街热闹,墙上鲜红,好似过年。”及时有效的文化宣传,把人民当家作主等新思想、新主张灌输到劳苦大众心中,把革命真理的火种播撒在长征途中的每一个角落。长征沿途群众自发编唱歌谣道:“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标语指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话儿暖心肠!”

  鼓舞官兵士气  激发部队战斗精神

  长征既是敌我双方刀与枪的拼杀,更是双方精神意志的较量。两年间,红军一路上翻越20多座巨大山脉,渡过金沙江、大渡河等30多条大江急流,走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穿越荒无人烟的草地,环境异常险恶,生活异常艰苦。与此同时,红军在兵力、装备均处于绝对弱势的态势下,还要突破层层封锁,粉碎国民党上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面对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毛主席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提出,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应让每一位战士都知道下一步行动的目的及危险所在,政治(宣传)工作“一切须适应目前运动战的需要,保证每一个战斗任务的完成”。在此主张下,各种宣传队、工作队等文化团体大张旗鼓开展文化宣传工作,《飞越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等大量激励士气和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应势而生,大量具有纲领性和鼓动性的宣传口号广为传播。这极大地鼓舞军心、凝聚士气、激发斗志。

  动员争取群众  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长征途中,红军途经湘、桂、黔、滇等省(区)的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区,民众民族构成复杂、宗教信仰多样、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国民党反动派调动数十万军队对红军进行层层封锁,并大肆污蔑、攻击、丑化共产党和红军,制造民族矛盾,使一些群众受到蒙蔽,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各项政策和主张产生误解,形成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道无形障碍。为积极应对国民党的反动宣传,长征一开始,红军总政治部就发出指令,要求“保证部队与群众的正确关系”、“必须在沿途进行对群众的宣传工作”。红军转战十余省,一路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红军的政治工作干部和宣传队,在街头广场演戏、唱歌、跳舞、写标语、讲演,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红军的各项政策,使人民群众懂得红军是帮助他们摆脱压迫和剥削的自己的队伍。途经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时,红军积极宣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长征沿途群众对红军的态度由最初的害怕、躲避到欢迎、支援,从冷眼旁观到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当画着镰刀锤头的红旗迎面飘过时,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一根木棍,就义无反顾地踏上追逐梦想的漫漫征程。据不完全统计,长征中红军共补充了数万名兵员。红军离开川滇黔边以后,群众想红军、盼红军,想尽办法甚至于用生命来保护红军留下的标语、传单、实物等,并编歌唱红军、颂红军,表达自己的心声,彰显了红军文化宣传的强大生命力。

  开展文化教育  提升官兵文化素质

  长征中红军的主体成分,是刚刚从农田和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难以适应斗争需要。为此,在行军和作战频繁的情况下,红军各部队坚持办好流动中的“红军大学”,开办各类扫盲班和文化补习班,组织官兵学文化、学军事、学技术,提高红军官兵的综合素质。红军不仅坚持学习文化,还带动途经城镇的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广大官兵在长期广泛的文化宣传活动中,体会到文化的重要性,受到鼓舞,更加明白革命斗争的形势,坚信中国革命的前途。红军于1934年编印的《红军识字课本》,文字浅显易懂,句子短小精练,既是一本学习文化的启蒙读物,也是一本介绍党和红军的宣传品,深受官兵和群众喜爱。

  长征结束后,不少红军部队在文化教育中基本消灭了文盲。

  策反瓦解敌军  削弱敌人有生力量

  通过文化宣传达到对敌军的政治瓦解,这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要政治攻势和作战原则。1935年2月20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目前瓦解白军工作的指示》,要求“随时提出适当的宣传鼓动口号,进行瓦解工作”、“到敌人将要经过的地方大量地散发宣传品”。在党和红军领导下,广大官兵用平白的话语、熟悉的曲调书写和散发瓦解敌军的标语口号、诗词歌曲,从中揭露军阀混战、白军中官兵不平等及士兵受压迫和虐待等现象。1935年4月,红军长征在江油三合场与敌人作战,相持期间,红军剧团演唱了《劝郎回头》等歌曲。随着喊话、演唱的继续,枪声渐渐稀少了。歌声瓦解了敌军的斗志,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

  长征中的文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必然延续和特殊表现,是我党我军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政治转基因”、“文化冷战”、“颜色革命”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更加复杂、更加尖锐、更加紧迫。打造具有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红军长征中文化宣传工作的实践启示我们:文化宣传工作是不同价值观的较量,必须恪守党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宣传工作的领导,打牢官兵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文化宣传工作围绕军队中心任务展开,必须以提升军队战斗力为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旗帜鲜明地为政治和军事斗争服务,用“笔杆子”能动地配合“枪杆子”;文化宣传工作只有发动群众才能积聚力量,必须坚持群众性原则,注重发挥广大官兵的主体作用,坚持“姓军为兵”,努力使军事文化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必须坚持艺术性原则,及时为传统军事文化注入科技、时尚、互动等新的文化因子,提高军事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