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现代战争理论研究仿佛到了武力战范式、信息战范式和心理战范式的“三岔路口”。武力战范式注重部队兵力、火力和机动力诸要素编成与配置的研究,侧重对敌兵力的消灭和物质器材的摧毁;信息战范式注重对战场信息获取、识别、加工、传输的研究,作战指向对敌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等信息平台的打击和破坏;心理战范式注重对心理战力量运用和心理战战法实现的研究,重点关注对敌心理目标的攻击。然而三者的融合研究还不够,没能形成一体化的作战理论,以致对现代战争的指导常常陷入某种程度上的困境,现代战争实践仍面临有效理论指导的缺失。
武力战范式陷阱将致战争升级
武力战范式是传统的作战理论,如制空权理论、制海权理论、“闪击战”理论、大纵深作战理论等都属于典型的武力战范式。在武力战范式的话语中,战争往往具有原始而简单的定义,“战争=实力”、“战争=攻击”、“战争=歼灭”、“战争=摧毁”、“战争=剥夺”等。人类社会数千年历史中,战争多表现为武力战范式。近现代军事技术的运用强化了作战决策者运用武力解决政治问题和利益冲突的动机和决心,不断增强的军事动机和决心,反过来又成了推动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动因,同时推动着战争升级。这样,作战决策者就陷入了“武力战”范式的陷阱。武力战范式下作战特点表现为:实兵对抗、实体摧毁和实力消耗。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基于武力战范式逻辑的必然结果。
武力战范式解释现代战争存在严重局限。面对武力战残酷的现实结果,现代战争理性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控制战争、引导战争、完善战争”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现代战争决策中一般不再以追求占领敌国、全歼敌军等为终极目标。在战争指导上,人们开始限制使用暴力的程度,使战争不至于无限制地升级和扩大。在战争手段上,以期通过非流血的方式就能实现战争的目的。武力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反而随着武力战升级又极易引发新的问题。
信息战范式或致系统变得脆弱
随着信息技术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战被越来越多的军事专家所重视,信息战范式得以形成并快速发展。信息战范式主要围绕着信息收集、加工、投送等环节,破坏、摧毁对方战场认知系统、电子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链接进行研究。可以说信息战范式是一种崭新的作战形式,是战争发展到现代技术阶段的必然反映。1976年,美国军事理论家汤姆·罗纳在《武器系统与信息战》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信息战”一词。1984年,美国空军内部出版物开始使用“信息战斗”术语。海湾战争中显示了信息战的巨大威力,随后美军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战机构和部队,加紧了信息战理论研究,并形成了《信息战作战纲要》。目前,俄、英、法等世界多数国家都在进行信息战研究,并将其视为21世纪保持军事优势的核心。
信息战范式下作战特点表现为:作战平台信息化、作战目标集成化、作战方式智能化。一体化信息系统使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导弹、作战飞机、作战潜艇等与指挥控制系统联为一体。这样,指挥官可在远离战区数千千米的指挥部,指挥各种打击力量实时进行战场指挥与协调。信息战目标不在于对敌重兵集团、武器装备、工业基地等实体的消灭或摧毁,而在于打击和破坏对方的指挥控制系统与战场打击系统等的有效连接,使之不能形成有效配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战场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的打击和破坏,使对方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的“瞎子”、“聋子”或“脑瘫”。可以说,信息战的本质在于获取信息优势,使己方具有能够自由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削弱甚至完全剥夺对方运用信息的能力。目前,美军正在打造“全球信息栅格”。把涉及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分发的各种军用信息系统连接成一个公共网,使得美军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谋求全谱、全维的信息优势。
信息战范式指导现代战争同样存在严重不足。第一,对对方信息平台的摧毁,并不能必然实现战争目的。第二,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力量,容易陷入“技术陷阱”。过分追求信息技术,并不一定带来作战的高效率,有时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细节问题,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更新系统,或采用更大的信息系统来集成整合或代替。第三,信息化武器装备带来便捷的同时,它最大缺点是由于技术复杂而使系统变得脆弱。
心理战范式停留在理论外围难深入
在长期的军事历史中,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心理战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直到20世纪,随着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心理战范式提供了强大支撑。心理战范式是根据心理学原理与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战争中的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战战法设计,以影响和改变对方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系统,以期实现战争的目的。心理战范式注重思想或心理层面的征服。心理战范式不过多关注外在武力冲突的表象,而是直接贴近战争内在的心理动因进行求解,这是一种对战争研究的理性回归。心理战范式一经形成,便得到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青睐,成为指导现代战争实践的重要理论原则。
心理战范式作战特点表现为:作战方式的非强制性、作战装备的“非武器”性、作战对象的多样性等。非强制性是心理战的本质特性,它主要通过说服、诱导、劝诫、指示、暗示等方法,以谋求心理战对象的同意、配合或合作,从而实现对方态度或行为的改变。如阈下信息技术,就是利用人类感觉阈限之下的信息刺激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实现的。当前,美军制定了“心理战、生物战系统结构图”。该项目集合了全美著名大学和社会研究机构的多学科专家,将语言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阈下技术等引入作战领域,以期对心理战、生物战等进行综合性开发。心理战作战工具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传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在作战条件下心理战所使用的载体种类更多一些,可以是漂流瓶、气球、心理战飞机等,有时也可以是固定电话、手机等通讯用品。可见,心理战装备器材与武力战相比,具有非常大的非武器性。
心理战范式从心理角度研究作战,采取“以笔代剑”的作战方式是另一种形式的创新,但心理战范式指导现代战争同样存在局限。首先,心理战范式本身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范式形成来讲,成熟的范式应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然而当前的心理战范式存在着研究范围较宽,过于泛化的问题;注重本体论研究,忽略了方法论研究;研究取向上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多,心理战自身的研究较少等问题。这样,心理战范式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外围,而不能形成深入而系统的心理战理论。其次,从心理角度进行作战仍需要强大的实力支撑。另外,心理战范式,不论是作战准备还是组织指挥,都需要特别的谋略设计。心理战不仅包括军事,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仅关乎战场胜负,而且关系到国家大局,只有谋求长远策略,才能最终实现作战目的。
三剑合璧方能重建现代战争作战理论
武力战范式、信息战范式和心理战范式是在各自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指导本领域作战的有效理论,然而三者都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不适合指导整个战争实践。面对现代战争,目前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整合的理论。我们认为,联合作战各作战力量应按照功能耦合、综合集成的原则进行,然而在实际的作战指导中这些原则又显得过于笼统,不易把握。当前,以美军为代表的现代军事理论,如“空地一体战”、“战略瘫痪”、五环目标理论、“并行作战”及“震慑”理论等,已经开始注重武力战、信息战和心理战的融合研究,但融合得还不够,往往是游走于三种作战范式之间,不时偏重某一种作战范式,而没有形成一体化的作战理论。
未来战争中,武力战、信息战和心理战等到底应以什么方式进行融合,才能在整体上产生最大的作战效能?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表明偏重武力战范式的作战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困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的研究成为时尚,但往往较多关注战争信息化“器物”本身的运用,却对于更深层次的战争理论缺乏深入思考。2007年12月美国军事专家弗兰克·霍夫曼在《21世纪冲突:混合战争的兴起》中提出“混合战争”理论,强调作战力量一体化和作战样式高度整合,似乎预示着现代战争理论研究的整合趋势。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心理与心战系)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