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学发祥地探源
2013年01月23日 13: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3日第408期 作者:赵承凤 田兆广 高珊

  【核心提示】中国兵学文化萌芽于氏族部落时期,成型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几个不同时期,齐鲁兵学均当属中国兵学的上源。

  山东古称齐鲁之地。西周初年诞生于齐鲁大地上的兵学,不仅比西方兵学在时间上要早得多,而且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厚,已形成完整的体系。齐鲁兵学成为中国兵学的源头和核心,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

  中国兵学文化萌芽于氏族部落时期,成型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几个不同时期,齐鲁兵学均当属中国兵学的上源。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寻踪迹。

  中国兵学文化的雏形形成于东夷之地

  战争是兵学文化的本源。最初的战争起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五帝”时期,起源于东夷人的故乡。“夷”,《说文解字》释为“东方之人”。自考古发现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址之后,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东夷文化。因为这些考古遗址分布于以山东泰沂山区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而又自成体系,可以认定其发祥地就是山东。

  远古共工氏、蚩尤先后兴起于东夷之地。最先向炎帝、黄帝部落发起挑战的是蚩尤的东夷人部落联盟。炎帝,又称赤帝、烈山氏,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蚩尤先后与炎黄部族在冀西和中原等地区发生大战,曾一度得势,最后被炎黄联合军团击败。许多文献都把蚩尤奉为冷兵器的发明人,蚩尤开创了兵器和兵战的先端,他死后被奉为战神。这些原始的部落战争铸就了强悍尚武的东夷民风,成就了齐地兵学文化的雏形。

  中国兵学始祖黄帝和武祖姜太公生于齐鲁

  黄帝生于寿丘(一说即今山东曲阜),被称为中国兵学的始祖。在远古时期的部落征战中,他与东夷首领蚩尤战于涿鹿,后来打败蚩尤和炎帝,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据史籍记载,黄帝时期即传有兵法。《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之《兵阴阳》著录16家,其中就有:“《黄帝》十六篇,图三卷。”另有《封胡》5篇、《风后》13篇、《力牧》15篇等。班固虽然注明为后人依托之作,但亦足以表明黄帝时代确有战争与用兵方面的言论或方略,即有“兵法”存在。因此,黄帝理所当然地被后人推为中国兵学的始祖。

  姜太公为东海上(今山东日照)人,封齐后,由于齐国为周天子承担了稳定东方的重任,使齐国成了中国古代军事的重心。在长达800年的封国历史中,齐国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军事家和军事理论著作,如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等,其军事思想的先导人物就是姜尚。姜尚作为西周开国元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治国、治军理论使齐国被泽独厚。他著有“《太公》237篇”(即《谋》、《言》、《兵》、《六韬》等)多种兵学著作。

  古代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奠基于齐国

  2500年以前,《孙子兵法》形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其渊源就在于东夷文化的传统影响。首先在于东夷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黄帝行军打仗的军事原则、军事思想对孙子影响很大,《孙子兵法》中,孙子在讲到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四种地形条件下的处军原则时所言:“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可以看出,孙武熟知黄帝的基本军事思想。此外,此前的《军志》、《军政》、古《司马法》等兵学理论成果,也是《孙子兵法》跃上兵学巅峰的阶石。其次,春秋时期频繁、多样的战争以及诸子百家的出现,是刺激《孙子兵法》产生的直接动力;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再次,管仲与齐桓公的改革,把国家安危相系于全体国民,引起了齐国全国人士对军事的普遍关注与兴趣,形成了产生军事理论的大环境。齐国推行了“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措施,实行寓兵于民、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统一起来。这种全民皆兵的风气一度影响到鲁国,就连墨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也都有自己的军事思想和有关兵法的论述。因此,在齐国出现《孙子兵法》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再次,崇武尚智的齐文化是培养《孙子兵法》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尚武的传统自黄帝、蚩尤时代就已形成,到西周姜太公治齐时又延续了尚武民风,管仲、齐桓公时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尚武之风成为军事理论产生的肥沃土壤和催化剂。最后,孙子出生于军事世家田氏家族,曾祖、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受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孙子从小就喜欢兵法,加上他个人天赋与努力,从主客观方面都具备了产生《孙子兵法》的因素。继之《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军事名著与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军事家的出现,使齐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祥地。

  中国兵器的发明创造多起端于东夷

  说齐鲁是中国兵学文化的发祥地,还有一点不能不提,这就是兵器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史书记载,弓箭的发明在东夷,后羿射日的传说就发源于德州,所以德州被誉为太阳城。夷人之“夷”,从大从弓,夷人离不开弓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齐”字都由三枚箭头组成,象征东夷人崇弓尚箭的传统。“齐”字就是箭的象形;而“鲁”的本意是“鱼儿摆尾”。周公旦之所以封鲁,是周武王希望他游进东夷集团这个“大海”,发挥鱼儿摆尾的天性,左右扫荡敌对势力。“齐鲁”二字蕴涵生动而又形象的军事含义,在古代国名中可以说独树一帜。

  鲁国人工圣鲁班被称为土木工匠的祖师。鲁班削制的木鸢,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飞行器,他制作的木人,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机器人。楚国攻城的云梯也是鲁班制造的。这里还要提的是指南车的发明者黄帝大臣风后和被誉为“文祖仓颉”的汉字创造者仓颉(山东寿光人),被誉为“造车鼻祖”的造车人奚仲(山东薛城人),以及剑、铠、矛、戟等兵器的发明人,都是齐国人。“齐鲁兵学甲天下”,齐鲁当之无愧是中国古代兵器的发源地、盛产地。

  (作者单位: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文言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