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人类步入“后碳”时代,能源危机成为令各国军队领导眉头紧缩的难题。在未来的军事较量中,怎样破解能源综合征?当前各国军队有哪些应对能源危机的招数?军事新能源科技的远景如何?就此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曾华锋院长、石海明博士。
当人类步入“后碳”时代,能源危机成为令各国军队领导眉头紧缩的难题。在未来的军事较量中,怎样破解能源综合征?当前各国军队有哪些应对能源危机的招数?军事新能源科技的远景如何?就此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曾华锋院长、石海明博士。
能源综合征:战争变“绿”的复合动因
《中国社会科学报》:传统能源多数不可再生,以庞大石油库为根基的战争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能源综合征正在各国军队中慢慢发酵,这将对新军事变革的推进产生哪些影响?
曾华锋:的确,军事能源战略需求日趋攀升,当前无论是信息化武器系统所需的电能还是机械化武器系统所需的动能,主要都是由传统的化石燃料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成。从某种角度讲,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了一支军队的命脉。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军队无不对能源危机保持高度的预警。各国都开始逐步减少对传统石油的依赖,并积极塑造军队“绿色”形象,设立战争“绿色”技术壁垒,筹划新能源科技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报》:减少对传统石油能源依赖,体现在哪些方面?
曾华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皇家海军就首次将战舰的燃料由煤变为石油,这被认为是石油成为战略性商品的重要标志。此后,石油逐渐成为各国军队机械化装备的主要燃料,也成为战争不可缺少的黑色“血液”。近年来,为了减少军队对传统石油的能源依赖,英国军方积极推广“绿色革命”,即通过使用绿色技术降低坦克、飞机和其他武器装备的碳排放。英国国防部提出,绿色燃料是英军大幅削减燃料开支的一个机遇。军事投入一向巨大的美国也有类似的考虑。据美国空军首席科学家马克·梅布瑞介绍,“目前美国空军面临严峻的能源挑战,2011年空军航空油料花费超过90亿美元,和太空行动相关的地面运作的能源费用超过1亿美元,支持指挥控制和情报中心的网络运作的能源耗费亦以数千万美元计。”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的确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具体而言,各国塑造军队“绿色”美好形象的动因何在?
石海明:随着近年来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召开,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为此,世界各国军队都开始注重塑造军队的“绿色”形象。如德军过去很不注意绿色环保问题,德国海军曾直接将垃圾从驱逐舰上卸到海里,这一做法被媒体曝光后遭到公众的强烈谴责。如今,德军痛定思痛,加大了对新能源科技的研究开发支持力度,十分关注军队“绿色”形象的塑造。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刚才提到设立战争“绿色”技术壁垒问题,请问其战略指向是什么?
曾华锋: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地缘政治角力中,某些国家欲通过在军事上设立“绿色壁垒”来争夺话语权,以赢得主动权。如美国海军就于2009年10月宣布,将在北极部署一支名为“大绿舰队”的航母战斗群。这支“大绿舰队”的航母采用核动力,舰载机使用绿色生物燃料,并且配备相应的环保设施。“大绿舰队”的高调问世,不仅意味着美军产生了“绿色革命”的首个结果,也意味着美国海军可在北极争夺战中大打“环保牌”,要求他国军舰和战斗机也要“绿色环保”,否则就指责对方破坏“本已十分脆弱的北极环境”。显然,设立战争“绿色”技术壁垒,就是要抢占战略要地。
石海明:换而言之,就现实来看,由于除美国之外,目前他国都仍无力打造所谓的“绿色舰队”,这在将来或许会成为美国指责他国“污染北极”的借口,并借此阻拦他国介入北极的诉求。
节能进行时:战争变“绿”的规划动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综合征及战争生态化的来临,各国军队有何新的应对之策?
曾华锋:当前,世界各国军队都开始主动应对战争变“绿”的潜在挑战,纷纷推出了内容各异但主旨相似的战略规划。如在2008年3月,英国政府就发表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列出了导致不安全的六大诱因,其中一项就是能源竞争和军事能源的筹措与配置问题。此后,在英国国防部公布的《战略指南》、《国防目标》、《国防计划》和《国防工业政策》等文件中,也都相应提出了军事设施建设、装备研发采购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节能降耗要求。如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BAE)目前正致力于研制新一代节能环保的“绿色武器”,主要包括可制造肥料的炸药、电能驱动的战车,以及太阳能无人机等。英国国防部也公开宣称,正在努力研发以下绿色军事项目:利用工业化藻类和微生物产生的氢作燃料的无人机,利用野草提炼的合成燃料驱动的军舰和坦克。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英国军方之外,请问其他国家有何应对举措?
曾华锋: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军方目前也都在研制不依赖液体燃料的武器装备。据英国《飞行国际》所载通报,意大利的首架太阳能无人机已试飞成功。该机在机翼蒙皮上黏合了一个长达2米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阵列,还装有可充电的锂电池。而加拿大研制的“夏普”无人机,则创新性地安装有微波能量转化系统,把地面天线释放出的大量微波能转换成电能,以驱动螺旋桨,其设计续航时间可达6—12个月。
美国近年来也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科技的战略规划。2011年6月,美国防部发布了首个关于作战能源建设的文件——《作战能源战略》,首次提出“能源是一种战斗力”。2012年3月,美国防部又以《作战能源战略》为指导,制定了“作战能源战略实施计划”。另据美国防部公布的2013财政年度作战能源预算案,2013财政年度将投入16亿美元用于作战能源,163亿美元用于购买燃料。
能源地平线:战争变“绿”的科技愿景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化解能源综合征,顺利实施能源探索规划,各国军方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在您看来,战争变“绿”能否实现?新能源科技的远景如何?
曾华锋:目前,在全球节能减排的汹涌浪潮中,军队实施“绿色革命”虽已成共识,但也面临不小障碍。
首先,对“碳中性”存在较大争议。生物燃料的碳排放早先被定义为是中性,因为其碳排放会被不断生长的植物吸收。但如果考虑到森林的砍伐以及肥料的使用,那么,与生物燃料相比,2000—2050年,使用生物燃料还不如使用石油绿色环保。与之类似,一度受到美国空军大力支持的“煤变油”技术近来也受到质疑。因为该方案需要消耗大量淡水资源,并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当然,煤也属于化石能源,无法实现“碳中性”,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与削减碳排放量的大趋势背道而驰。
其次,对战斗力提升也存有争议。在2011年美国陆军装备的68万辆各型军车中,约有4万辆能够使用替代燃料。但经常性使用这类燃料的车辆仅占其总数的50%左右。因为配发给军队的替代燃料大都质量不佳,在恶劣环境下无法充分发挥效能。此外,使用替代燃料使得后勤保障变得极其复杂。不同作战平台对替代燃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要把种类复杂的替代燃料分门别类地送到特定的作战平台,并非易事。
石海明:还需补充的是,有关技术可行性也存有争议。如生物燃料的研制。生物燃料能量密度低,消耗量极大。据计算,一亩大豆每年转化的生物燃料,还不够“大黄蜂”战斗机完成一次起飞所需的油耗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看来通向绿色环保之路还是漫长坎坷的。
曾华锋:是的。尽管存有上述诸多难题,但回眸科技驱动的千古战史,一支军队断不敢对未来的任何可能性掉以轻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