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特种部队强化心理训练模式镜鉴(下)
2011年11月10日 13: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7期 作者:钟常绿 闫飞龙 卢黎明


  美军研究表明,虽然特种部队面临的战场环境比一般部队要残酷得多,但特种部队士兵受到精神创伤的比例却比一般部队要低得多。这完全得益于特种部队严格的队员选拔程序和过硬的心理训练,使特战队员具备遇敌不慌、临危不惧、独处不寂、勇敢坚定、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能正确对待和化解战场压力,具备较强的战场适应和连续作战能力。其实,美军、英军、法军等西方国家军队,早在一战期间就广泛开展了军人心理选拔、分类与心理培训工作,注重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以提高作战人员的战场适应能力和心理抵抗能力,提高综合战斗力。尤其是其特种部队队员选拔和培训方面的心理训练经验和做法更具代表性,对我军开展心理训练当有有益的启示。

  着眼把好兵员质量关建立心理测试机制

  采用心理测试的方法来选拔专项人才,是依据心理学、生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和原理,分别从思想品德、认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个性心理、专项潜能等多个角度考察测试对象,用于甄别和选拔优秀人才的一项实践性工作。据外军有关实验数据表明,未经过心理测试招入的培训学员,在特战队员的全程培训中的淘汰率为87%,经过心理测试选拔过的学员,其淘汰率为56%,心理测试效果明显。目前,我军除在飞行员选拔中进行心理测试外,对其他军人尚无建立心理测试选拔的机制。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缺乏这种机制,部分有心理障碍或隐性精神病的应征对象“带病”入伍,由于部队的高强度军事训练和超常规的心理压力,使病情慢慢呈现出来。然而,此时又因为超过了退兵期限,部队往往无法退兵,致使部分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疾病的战士长期滞留部队,既给军人本身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又影响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因此,在兵员征集过程中,建立心理测试选拔机制,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与考核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把好兵员质量的第一道关口,为部队提供身心建康的高素质的兵员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对在对兵员心理素质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分队服役的兵员进行测试与考核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着眼提高心理训练效益注重渗透性训练

  当前,我军对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已经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战常识等课目列为部队的共同训练内容。借鉴外军特种部队的心理训练经验和做法,要注重在结合和渗透上下工夫,既要进行专项训练,更重要的是将心理训练贯穿于军队的整体教育训练和日常各项活动之中,提高心理训练效益。一是要把心理训练和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军心理训练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军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培育官兵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使命意识和职责意识、对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勇敢顽强的战斗意志、积极乐观的战斗情绪都源于平时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来建立和获得。同时,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能在培养官兵积极稳定的情绪和情感,正确面对困难和矛盾,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心理训练要与体能训练相结合。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官兵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在战场上,作战人员在长期的压力和刺激下,心理易受损伤,如果损伤过度就会患上战斗疲劳症,产生消极、厌战、弃战的思想,严重者有自杀的倾向。在体能训练中植入心理训练内容,在官兵体能消耗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还要承受来自心理上的强烈刺激,有利于培养官兵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如英军进行的雪地体能训练、在烂泥潭中进行格斗训练,美军海豹特战队员的“地狱周训练”等。三是心理训练要同专业技术训练相结合。军人的各项专业技能训练本身就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如驾驶、射击、爆破、投弹、攀登、跳伞、潜水、救援等训练内容,心理因素对技能的掌握起到重要的作用。把心理因素融合到技能训练中来,把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有机地统一于具体的专业技术动作之中,既有利于提高训练效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官兵勇敢、敏捷、灵活、准确、协调的心理品质。四是心理训练要与战术训练相结合。战术训练是综合性训练,把官兵的心理、体能、技能及指挥等诸要素集中到一起,能使官兵得到更全面的训练,收到更佳的训练效果。一名从伊拉克战场上回来的美军特战队员说:“在战场上遇到的情况和运用的战术、战法在平时训练中都经过多次演练,训练中严格的要求、逼真的环境和作战没有多大的区别。”因此,在战术训练过程中,要尽可能逼真地设置近似实战的战场环境,把心理训练融入到战术训练中,在危局多变、复杂艰难的作战条件中展开训练。

  着眼构建军人的心理适应系统注重实战化训练

  人脑对刺激的适应度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表现为新的刺激对原有刺激适应度的破坏以及人脑对新刺激的适应与平衡,从而建立起新的心理适应系统。外军的心理训练实践表明,正是这种破坏、适应和平衡过程,使得人能够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的战场情况。根据这一原理,心理训练必须尽可能贴近实践、近似实战,要在训练中真实地展示出执行战斗任务可能会面的对各种强烈的刺激和死亡的威胁,以破坏军人在正常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心理适应系统,迫使其重新建立对信息化战争环境的心理适应系统,克服可能产生的各种紧张、疑虑、不安、恐惧、惊慌、疲惫、厌战等不良心理反应。进行实战化心理训练,一是要不断改进训练保障器材,提高训练环境构设的逼真度;二是要开发科学的评估系统,尽可能实施对抗性训练和演习;三是要敢于锤炼部队,尽量进行全员、全装、全过程、大强度、超难度的体能消耗及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训练,构建起军人心理适应系统,大大提高军人在险恶环境条件下遂行作战任务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在未来战场上能够临危不惧,遇险不惊。

  (作者单位: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