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兵役法修正案草案。此前已有不少人大代表认为,现行兵役法的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应新的情况,需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副总参谋长孙建国6月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兵役法修正案草案作说明时提出当前我国军队建设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针对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更加有效地解决好军队引进高素质兵员问题,军队人才建设问题,军人退役安置问题等,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农委委员、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刚刚推出的兵役法修正案草案?
李殿仁:兵役法修正案草案和孙建国副总参谋长的说明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符合实际的,我完全拥护。兵役法的修改是力求解决好征兵难、军队保留人才难、军人退役安置难的问题,指导思想是好的,针对性很强。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此兵役法修正案草案能否有效解决当前军队建设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李殿仁:此兵役法修正案草案中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办法、建议。但是这个法好像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三个问题。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认识问题,一个是政策问题,一个是军队本身的教育管理问题,一个是领导和工作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所列举的四个问题,能详细阐释一下吗?
李殿仁:首先是认识问题。全国从上到下都存在国防观念淡薄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在需要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呢?就是在和平环境中,在长期不打仗的情况下,在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在大量的独生子女为主的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常备军,这个特点规律我们要很好地研究把握。我们的军队是共产党绝对领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是我们党执政的支柱,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国家建设和稳定的重要力量。现在,怎么使我们的军队建设和我们的大国地位相适应,和经济建设的速度相适应,和我们的安全需要相适应,和我们共产党长期执政、我国的长治久安相适应,这个问题需要研究透,把规律找准用好。关心军队,就是关心党的政权,关心国家的安全。我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在经济发展很快、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受到了新的挑战。其中,有三个挑战很大。第一,是执政的基础,联系群众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二,军队是我们执政的支柱。毛主席讲过,军队的基础在士兵。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当兵了,这个基础怎么牢固?第三,是精神支柱问题,也就是信仰问题。这三个方面发生问题,对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威胁很大。这些事情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一下新形势下的规律,丝毫不能马虎。
《中国社会科学报》:解决认识问题后,如何确保该法的有效实施?
李殿仁:这就要谈到政策问题。征兵难的问题,主要就是军队的待遇、士兵和基层干部的待遇以及退伍以后的安置问题,把这两个政策调整好了,征兵难的问题和人才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军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打仗的时候是需要流血牺牲的,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以及遇到动乱、灾荒、突发事件的时候,军队是冲在第一线的。但是在和平时期,军队的作用并不凸显。在地方的同志可能不了解,到了军队特别是到了边防,训练执勤是很艰苦的,如果待遇太低了,就缺乏吸引力。现在经常说不低于平均水平,平均水平是老弱病残都算上的,当兵这一段是20多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这怎么能跟老弱病残平均水平一样呢?应该和二三十岁的人平均水平差不多。尤其是大学生到了部队,待遇不行,安置又不好,感觉经济上吃亏,政冶上没前途,退伍以后没有出路,谁愿意去当兵呢?
安置问题解决不好,出现一个怪现象。在部队的时候,进到军营是我们实施专政的支柱,是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离开军营则成为了不安定因素,上访的、要工作的就多了,这就是问题嘛!我看这些问题不能怨别人,而是要看我们的政策是否出了问题。否则,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研究。《兵役法》可以解决当兵的问题,但是退伍以后出现了这种状况,是很值得研究的,是政策问题。
另外,我们军队本身也有教育管理的问题, 也有制度改革的问题。军队能不能搞得少一点、精一点?尤其是干部,尤其是将军。养得少一点,才能养得好、养得精。我们的军队是“双长制”,一个司令,一个政委,本来干部就多,就应该精干一点,有一些岗位或者副职应该减少一些,机关搞小一点,非战斗人员减少一些,要求严格一点,养得好一点。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服从、服务于大局下,军队的作用发挥得再好一些。大家要相信我们的军队是能够履行职责使命的,是能够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的。否则,要这个军队没有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这是未来兵役法修正案草案实施中军队管理及改革的重点难点,是吗?
李殿仁:应当说是个难点。下一步还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最后是领导和工作问题。现在已经制定了法律,依法服役,依法当兵,这个问题要严格,领导要带头让子女当兵,对征兵工作、对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一定要抓、一定要管。不能仅是到了“八一”的时候,开个座谈会,搞搞形式。我们应该让军人家属感到光荣,这样他们才能送子女当兵。如果谁送子女当兵谁吃亏,那谁也不愿意去。我们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的环境不打仗是好事,比战争、动乱、灾荒、突发事件好得多。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居安思危,如何巩固政权是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安置、优抚的经费应该由国家负担,现在也负担得起。不能谁送兵多谁负担就重。这既是个政策问题,也是个导向问题。另外,希望媒体把积极的因素、把正气弘扬起来,抓一些好的典型,让大家积极报名参军,拥军拥属,用典型来引导大家,这样对《兵役法》的落实可能会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