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成书时代之我见
2011年06月02日 16:00 来源: 作者: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7410版“军事学”文章之一。

  《六韬》作为《武经七书》之一,在我国兵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体系之完备、内容之丰富,均为古代兵书中所少见。关于《六韬》一书的成书时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七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至今争论尚未平息。这里,对此分别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是姜太公自著说。《六韬》旧题姜太公著,并且自始至终是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问答的形式写成。蒋伯潜《诸子通考》据此认为,《六韬》成书于商末周初。笔者认为,姜太公本人既是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又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和齐国政权的创建者,对于军事理论,确应有不少言论并被后世之言兵者所推崇。但今本《六韬》似乎不可能是商周之际的作品,仅从书写条件来看,那个时代就很难完成这种篇幅的兵书。

  二是魏晋以后人假托说。《六韬》书名在《隋书·经籍志》“兵家”类中始见著录,而在《汉书·艺文志》“兵家”类中却没有,仅在“儒家”类中著录有“周史《六弢》六篇”。明清一些辨伪学者就质疑其为魏晋以后人假托。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注中指出:《六弢》“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弢字与韬同也”。自汉代以来,《六韬》一书一直在流传着,并无另外名叫《六弢》的书同时存在。因此笔者认为,颜师古的注解是正确的,《六韬》绝非魏晋以后的人所作。

  三是楚汉之际作成说。由于汉代以后《六韬》已有著录线索,而先秦时期其来源不明,宋代罗泌于《路史·发挥·论太公》中提出:“要之楚汉之际好事者之所撰。”清代崔述也说:“必秦汉间人之所伪撰。”笔者认为,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与《六韬》同时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都是先秦兵书,《六韬》当也不例外。在《淮南子·精神训》、《庄子·徐无鬼》和《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中,分别提到了《豹韬》、《六弢》、《太公阴符》都可作为证据,说明《六韬》并非成书于楚汉之际或汉代。

  四是秦代成书说。《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述,秦末“圮上老人”授给张良《太公兵法》。今人张烈认为此《太公兵法》不是《三略》,而是《六韬》。至于《六韬》之名,是张良在整理兵书时所改定的。笔者认为,《六韬》书中多次提到车兵、骑兵、步兵各自的作战方式和他们之间的配合作战,其中车兵的地位被放在了首位,其次是骑兵,步兵则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这与秦代或楚汉之际军队构成及战争的实际情况不符。

  五是春秋时期成书说。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对《六弢》的作成时代记载了三种他自己也不敢确定的说法:“惠、襄之时,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其中“惠、襄之时”与“孔子问焉”均属春秋时期。陈青荣《〈六韬〉书名辨析》因此认为,《六韬》“乃是齐桓公复修太公兵法时整理周室旧档案中的太公言论而成”。笔者认为,首先,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骑兵的大量使用及车、步、骑三大兵种的协同作战开始于战国前期,而广泛应用于战国中期的赵武灵王(前326—前299年在位)时期,《六韬》中已有这些内容,述作应与此同时或稍后。其次,从篇幅、结构、文字特征以及军事思想等方面看,《六韬》都与战国时期的诸子书接近。战国兵书《吴子》、《尉缭子》中均有类似内容,它们的成书时间应相去不远。

  六是战国后期成书说。在对前面五说的批驳中,从书写条件、著录情况、出土线索、文献引征、典型用语、篇幅结构、文字特征、军事思想、铁兵器使用、军队训练法等方面考察,孔德骐《六韬浅说》提出“《六韬》是战国后期的作品”。后出的不少作品都赞同此说。笔者认为,此说虽然比较接近事实,但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六韬》成书于战国中晚期。

  七是战国中晚期成书说。笔者认为,《六韬》应成书于战国中晚期。主要根据有四:第一,《庄子·徐无鬼》中女商以《诗》、《书》、《礼》、《乐》和《金版六弢》游说国君,这是其书作成于战国中期的佐证。刘宏章《〈六韬〉初探》也有相近看法。第二,在前述班固记载的三种说法中,似以成书于周显王(前369—前321年在位)时较为可信,这个时期属于战国中晚期。第三,《六韬》书中多次提及车兵、骑兵、步兵各自的作战方式和他们之间的配合作战,其中车兵的地位被放在了首位,其次是骑兵,步兵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这与战国中期至晚期的历史实际完全符合,而战国后期车兵的地位已有所下降。第四,我们判定一部书的成书时代,应同时考虑它的述作者。大家公认,《六韬》一书带有鲜明的齐文化特色,而齐威王在位时间(前357—前320年)同周显王的在位时间基本吻合,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聚集着一大批学者,他们当中很多人具备编写兵书的知识和才能。因此,笔者认为《六韬》作成于战国中晚期的齐国,其述作者是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时的稷下大夫们。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勇 单位:天津市历史学会)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