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破结合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01月26日 15: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26日第2824期 作者:陈诗一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其中,“先立后破”作为新表述、新提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提法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如何全面深刻理解其经济内涵?未来一年的经济工作如何在“先立后破”中扎实推进?笔者拟就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此次会议在强调“以进促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先立后破”,彰显了党中央对当前世界变乱交织形势的准确把握,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立”和“破”打下了基础、增强了底气、提振了信心。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我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尚处于合理区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奠定良好基础。然而,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除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外,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叠加,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以及国内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等问题,对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挑战,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

  笔者认为,可重点从三个方面理解“先立后破”的经济内涵。

  首先,“立”的是什么。此次会议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因此,下一步经济工作要树“立”和巩固的是那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因素。从理论层面来看,要素投入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效应。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规模已达到要素投入边际报酬显著递减的区间,再进一步考虑到“双碳”战略目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继续通过大规模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然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来保障。由此,为了在不大规模增加要素投入的同时将经济增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需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继续构建和巩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活力。二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充分激发那些能够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新动能。

  其次,“破”的是什么。我国当前需要打破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短期内体现为社会预期偏弱。虽然2023年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回暖,但拉动经济增长的居民大宗消费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需要进一步提振。破解社会预期偏弱问题,必须制定出台更多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尽可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另一方面降低企业投资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从长期看,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存在。比如,国内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城乡劳动力要素双向流动限制,不同经营主体的资本要素成本差异,土地要素供给机制不尽完善,以及能源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等,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

  最后,为什么是“先立后破”而非“先破后立”。作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先立后破”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事实上,“先立后破”并非第一次提及。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现“双碳”目标时强调,“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并形象比喻道:“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从经济学视角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往往对应不同的发展动能。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但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往往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过程。当一国经济发展达到特定水平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此带来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但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先立后破”要求在新动能形成之前,不能急于求成、完全抛弃旧动能。过于注重“先破后立”易出现动能“空窗”,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不利于社会稳定,并最终影响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

  为扎实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特别是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以及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先立后破”的发展智慧。首先,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立”的方面。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必然加速淘汰落后低效产能,这是“破”的方面。其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培育和拓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等外贸新动能,推动中国制造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同时,一国贸易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不可能生产和出口所有产品,培育和拓展外贸新动能必然要求打破影响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障碍,尽快破解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再次,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并非将存在风险的领域或行业“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有“立”有“破”、“立”“破”结合,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房地产行业为例,“立”的方面在于,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破”的方面在于,逐渐破除已经不适应房地产发展现状的“旧”模式,严厉打击房地产领域非法金融活动。最后,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对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就是确保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在“先立后破”中实现安全降碳。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