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对于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讨论持续升温,这预示着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笔者所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主要是紧跟国家需求,较快地形成广泛共识,持续地进行学校动员和校外联通,发挥了政治学等有关学院的试验田作用,并利用上海优势,走出了一条高端人才培养的新路。
明确区域国别研究
与区域国别学的内涵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已经步入落地阶段,但在进行学科人才培养讨论之前,仍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区域国别研究的内涵。区域国别研究到底是什么?我们在201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区域国别研究导论》中曾经对此作过定义。后来,也有不同的学者作了另外角度的定义。对于这个定义,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笔者认为,研究者从本国立场出发,运用外语、政治学、世界历史或世界经济等学科方法对攸关中国国家利益的对象国和对象区域的全面知识、动态发展、关键问题和(对我国和世界)政治影响进行的综合交叉研究,就可以称为区域国别研究;而进一步讲,以这种区域国别研究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旨向、以师资队伍为重点的学科努力即为区域国别学。总体上,两者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并无二致,只是区域国别学更侧重学科体系建设,而区域国别研究更侧重相关的情况综合和知识体系发掘。
从学科建设角度看,区域国别学的战略性和交叉性是十分突出的。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交叉学科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为“国之大者”服务,都肩负着为国服务的历史使命,皆处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前线。然而,交叉学科又有文理之分,理工医农等学科的交叉学科相对多一些,都是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交叉创新的新领域。大文科中的交叉学科则不同,一是数量比较少,目前主要有国家安全学和区域国别学等;而且这些学科的相关研究及人才培养其实早已以某种形式或某个学科为主存在了,不过时至今日因新的国家需要才上升为国家一级学科。必须认识到,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有持续不断、较有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和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后者长期处于一个较窄口径、较小范围和特殊行业主导的训练状态。但是作为学科意识上的区域国别研究或区域国别学,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新时代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建立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积累了一定的区域国别研究及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不断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更加专业化,区域国别的人才队伍需要适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对此,我们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历史思维和战略思维,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国家开启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事业的总体考虑。
那么,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应如何适应国家对外战略发展的需要呢?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实现更大范围的国家利益的形势需求。随着中国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中国国家利益深度全球化、全面全球化、实现任务方式全球化,到了2010年前后,培养与国家利益维护和新型全球治理相适应的大量涉外人才的任务已经十分迫切,党中央需要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二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形势需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首倡、中国主导、全球共建的新型国际合作平台,这个国际倡议既体现了区域治理的要求,也体现了全球治理的考虑,当然也是实现合理的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除了硬件上大规模共建之外,更需要大量的“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人力资源保障和配置。相比之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形成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规模和培训机构等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过去依靠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的做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尽快探索新路径、开拓新渠道,从特殊教育走向国民教育。三是开展伟大斗争的形势需求。党中央科学地预见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区域国别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的巨大需求,判断出我国在进行即将到来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端涉外人才,这种人才需求对于涉外干部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其中,政治定力与话语能力的要求尤其突出。这意味着,如果转由高校而不是其他机构作为主要方面承担新时代区域国别研究和区域国别高端人才培养的任务,就必须进行较之前更为彻底的面向国际变化的教学改革。
高校系统从事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要有充足的教改理论准备、思想准备和人力财力准备。启动区域国别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之前,必须要认真地、系统地思考和回答以下四个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基础性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一是为什么要把大量的人才派往其他国家进行艰苦的田野调查?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外交思想,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高度读懂弄通。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坚定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断增强教育强国的意识,提高学科交叉发展的使命感和人才培养自觉。二是中国拿什么样的自主性区域国别知识体系来教育处于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则必须从中国理论、中国学派的角度,梳理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并将这些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写进中国的教材中去,策划并编辑出版一批真正具有自主知识创新性的教材。三是高校以什么样的学科组合来担负这个艰巨的任务?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优势是依靠学科建设,劣势是学科之间有明显的壁垒。在新时代条件下,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独立担负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这个艰巨的任务,只有打破学科壁垒,加快学科间的跨融通交叉探索,才能集合众学科之力。四是还能像过去那样主要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训练和培养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党政军系统和社科院系统以及部分高校的科研机构,曾为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做了大量探索,其主要方式是以封闭培训为主,对外交流居于次要地位。然而,在新时代条件下,为适应新的人才需求,必须在开放的条件下,以改革的方式、法治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而这对高校和智库的区域国别学科建设而言,必将是未来最重要的挑战。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