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竞争力是一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资源优势是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制造业竞争力提升陷入困境。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充分释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潜能,加快塑造我国制造业在生产、技术与品牌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以新动能抢占制造业发展新高地。
数字化变革带来发展新契机
当前,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面临多重制约和挑战。一方面,制造业布局仍需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对优化我国制造业布局及结构提出挑战。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但尚未达成统一标准,也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弱化了这一产业的带动作用。而部分传统制造业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亟待转变,一些产业内部同质化竞争仍然严重。此外,不断蔓延的逆全球化思潮还威胁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进而对我国制造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核心技术突破任重道远。通常情况下,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成本与风险并不对等,日益加快的技术迭代速度和我国基础研究能力薄弱更凸显了这一问题。由此诸多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诸多关键领域存在技术缺口,导致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与此同时,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此外,我国传统制造业以既有品牌代工模式为主,自主开发产品及其增值服务的经验有限,使得本土品牌建设能力滞后于制造业规模扩张速度,不利于提升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转型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供新契机。一是赋能产业布局建设。信息高效流通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了便利,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有利于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而为持续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数字化还有助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字技术与生产运营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将极大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并通过产业或区域内更为高效的资源配置,提高传统制造业效益和利润,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制造业格局。此外,数字技术能够推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开展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促进区域一体化水平提升,同时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破解核心技术困境。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制造业企业内部的创新要素配置效率,降低研发过程中的要素损耗,缩短创新周期以抢占科技制高点,避免创新滞后导致的沉没成本。数字化企业通常拥有更强的信息收集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有效破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以前瞻性创新减少创新失败风险,以差异化创新减少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非必要损失。数字化转型还促进了企业、产业、区域内部的技术资源共享,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机构的创新要素也能够打破时空阻碍实现向制造业集聚,由此共同围绕产业发展技术难关进行精准突破,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三是丰富品牌建设模式。数字技术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可在专业定制、销售宣传、产品售后等环节开展针对性服务,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有助于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国制造品牌。此外,互联网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市场监管方式与品牌宣传平台,有利于形成政府维护品牌、民众关注品牌、企业争做品牌的良好氛围。
着力提升本土制造业竞争优势
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助力“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以数字化转型绘制产业发展蓝图,一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培育一批有能力且愿意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头企业,发掘更多具有高增长潜力和强引领作用的“高精尖”企业,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我国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二是要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契机,积极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模式,合理引导不同地区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差异化发展,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供坚实后盾。三是要筑牢产业发展防线,不断提升国内产业链韧性。围绕提升制造业产业链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同时构建和完善制造业安全与韧性管理体系,切实统筹好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助力“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用数字化变革凝聚优势力量,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结构性减税降费、搭建线上平台等措施降低企业创新门槛,通过增加创新补贴和释放改革红利提升企业创新意愿。强化科技人才激励,为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系统提升专利保护水平,保障企业创新权益,切实解决专利转化运用的源头质量问题、主体动力问题、市场渠道问题。同时,注重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握科技创新前沿风口。二是要结合企业创新需求与产业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切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各地区明确创新优势区间,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依托数字技术促进跨部门、跨产业、跨区域的企业创新交流,以点带面巩固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
塑造世界数字品牌,助力“中国产品”迈向“中国品牌”。将数字经济融入品牌建设,一是要提升制造业企业数字技术利用水平,实现产品质量跃迁。鼓励制造业企业从产品设计、公司文化、技术创新等角度寻找品牌塑造切入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加市场认可度。二是要发挥数字政府优势,通过网络广泛收集意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同时,厚植品牌建设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氛围,着力增强民众对国产品牌的信心和认可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视阈下创新要素配置的统计测度与评价研究”(19ZDA1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