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能名城建设
2023年03月22日 11: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2日总第2615期  作者:顾莉亚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编制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推动运河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大运河沿线发展体育休闲产业。苏州作为大运河江苏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持续高速推进城市与体育的发展进程,继北京、上海提出打造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之后,明确提出要打造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对苏州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经济强市,苏州依托大运河文化遗产,打造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江南城市之韵、培育城市文化气质、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涵养体育文化名城底蕴。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增强体育旅游活力。苏州的大运河风貌带,联结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外游客的热点旅游线。将大运河沿线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与体育旅游相结合,江南水韵文化与体育产品相串联,能进一步展示大运河文化精髓,凸显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在体育旅游产品推进中,以大运河苏州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为基础,以体育旅游和精品度假为发展方向,坚持“凸显特色、打造品牌”的模式。如以苏州知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为主题,打造多维度、多层次的运河苏州体育名人文化视廊、体育文化馆、体育博物馆等,开发宽领域、多元化的体育休闲运河小镇、运河度假村,激发体育旅游市场活力,发挥体育旅游产品在体育文化名城展示中的窗口平台作用和重要载体功能。

  开发体育生态公园,发展体育旅游新业态。借助大运河文化的品牌效应,秉承“依托资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打造精品”的工作思路,激励苏州各县(市区)积极利用并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如姑苏区的运河公园、吴中区的园博园、相城区的虎丘湿地公园等),在已有知名景区、公园的基础上衍生体育生态公园,实现每个县(市区)有一个体育生态公园的目标。地方政府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景区、公园的提升改造和新建工程,增设体育健身活动设施与运动休闲广场,通过科学布局、景观提升、环境整治、夜景照明,配合运河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举办体育活动日、体育休闲节等,加快推进体育生态公园的开发利用,拓展延伸体育旅游新业态,充分营造体育文化名城的良好氛围。

  彰显文化自信与文化内涵。推进竞技体育赛事的发展,打造城市文化传播交流平台。举办彰显城市文化、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赛事已成为城市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利用竞技体育赛事提高城市的曝光率,促进城市营销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如北京的奥运会、广州的亚运会、上海的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使世界进一步领略这些城市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底蕴。大运河文化、体育赛事文化都是特殊的文化形式,是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内容。苏州举办过的知名运河文化活动有大运河文化博览会、运河文化旅游节、运河诗会等;知名体育赛事有苏州世乒赛、足球世界杯、亚洲杯小组预选赛、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等。这些国内外知名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文化的提升是最好的例证。

  建设“一区一品牌”的群众体育赛事,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旨在以低门槛、零距离、多项目的方式,吸引更多群众投身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之中,并在体育锻炼中感受追求卓越、突破自我、团结协作的体育魅力。苏州要打造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必须广泛开展全民体育赛事活动,满足群众体育生活。围绕“苏州色彩、苏州温度、苏州美度”的赛事目标,以传统节庆为依托,挖掘民族传统体育,举办具有苏州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以马拉松、龙舟、自行车、定向越野、铁人三项、皮划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为引领,以“运河元素”贯穿,打造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力的大运河精品景观体育赛事体系。

  展现体育文化名城精神风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树立品牌经营意识。运河区域内景点、场馆设施等是运河文化产业的有形资源,而体育场馆、健身设施、体育俱乐部等则是体育产业的有形资源。运河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无形资源都包含历史文化、品牌效应等。资源共享是新时期产业发展的要求,运河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应围绕市场开发,共享各自的市场资源,同时在产业基础设施、项目资源和区域品牌上实现资源共享。首先,政府要分析资源现状,积极规划、整合资源,发挥运河生态资源优势,为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产业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其次,积极引导两大产业品牌的交叉融合,互动发展,形成更多更强的对接产业新品牌。最后,企业可以采取运河文化与体育产业的“套餐—捆绑式”营销策略,既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又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产业链相互延伸对接,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性,决定了体育和运河文化两大产业能否深度融合,要实现产业链的双向延伸与对接,有效措施就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大限度延伸价值链,实现产业集群发展。苏州市应紧紧围绕“运河文化”的主题,突出生态、休闲、体验,通过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品牌效应,实现旅游、体育、商务、文化产业链条的融合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拓展市场,提升企业品牌的区域竞争力,实现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产业链的全方位合作,创造融合体育与运河文化双重特色的新型产业。

  打造国际体育文化名城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是以大运河文化为依托、以体育旅游为重点、以体育赛事承办为核心、以体育产业发展为动力的系统体系。借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文旅体育融合发展趋势,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已有资源优势,挖掘城市潜力,加快国际体育文化名城的塑造进程,彰显国际体育文化名城的苏州特色和大运河气韵。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基地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