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政策:统筹稳经济与防风险的关键抓手
2023年03月22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2日总第2615期  作者:隋建利 刘碧莹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总基调,稳住增长、就业与物价的波动,防住风险的冲击与传递,对于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至关重要。2022年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结构性政策恰是发挥“精准滴灌”作用的关键抓手。因此,依托结构性政策精准有力地稳经济与防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准确全面理解结构性政策

  第一,广义层面理解结构性政策,不局限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需针对经济结构中的薄弱环节,给予精准有力的支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运而生。然而,仅依托供给层面的调整,不足以解决结构失衡问题,还应升级总需求结构、债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因此,广义层面的结构性政策对应总量政策,是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经济政策。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有必要实施更大范围的结构性政策,如“加快数字化改造”“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通道布局,升级物流网络”等措施,从而直达或定向缓解结构失衡的关键点。

  第二,结构性政策存在信贷、利率、预期、风险承担传导机制。就信贷传导机制而言,引导信贷资源流向薄弱环节或重点领域,为特定市场提供信贷流动性,减少“信贷歧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利率传导机制而言,通过调节利率水平降低融资成本,改善利率期限结构,进而影响短期、长期利率之间的转换效率,改善融资条件并降低风险溢价。就预期传导机制而言,利用央行沟通等手段,向市场传达重点支持领域等关键信息,进而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改变市场主体预期与投融资决策。就风险承担传导机制而言,通过央行窗口指导既控制贷款结构又控制贷款总量,使金融机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好满足中小企业的投资经营需求。

  第三,结构性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新工具,是统筹稳经济与防风险的关键抓手。首先,结构性政策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体现,主要针对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各类结构失衡问题,以实现稳经济与防风险的目标。其次,结构性政策有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以及国内外经济循环中存在的堵点,疏通传统财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提高宏观调控政策逆周期与跨周期的调节效率。最后,结构性政策能够保障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从而构建完善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提升经济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运用结构性政策的关键点

  注重经济结构之间的密切关联。运用结构性政策不能仅盯住某一种经济结构,而是要关注不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联。例如,总需求结构失衡可能源于消费端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均衡,也可能归因于投资端的供给结构不合理,结构性政策制定不仅需要关注总需求结构,还要兼顾收入分配结构与供给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可见,运用结构性政策有助于多维度、多领域地探寻结构失衡原因,防止结构失衡问题的反复与扩散。

  政策工具需聚焦重点,有进有退。为了辅助传统财政货币政策,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结构性政策工具密集增加,意在支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领域。然而,结构性政策工具过多,意味着全部市场主体受到政策惠及,结构性政策与传统财政货币政策的资金配置效果将无异。因此,结构性政策工具需聚焦不同时期的重点领域,因时因势创设或退出,并将工具数量与投放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避免政策工具的滥用。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优化政策实施环境。为避免金融机构“想贷不敢贷”,促使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三农”主体发放贷款,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如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落实担保费用补贴制度、完善尽职免责细则等,畅通担保、再担保链条,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为结构性政策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环境,并为中小企业、“三农”主体纾困,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与周期性政策深度融合,协同联动。由于市场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同步,周期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突出,需通过政策间的协同联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了缓解结构性政策可能引发的短期阵痛,一方面,要发挥好周期性政策的“快”,将提高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利用周期性政策直接作用于微观主体来促进消费;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周期性政策的“托”,周期性政策需保障市场环境的平稳健康,把握好推动深化改革的时度效,做到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做好稳经济与防风险的政策支持

  依托结构性政策工具夯实并增强经济韧性。提高经济韧性是稳经济与防风险的前提。为了增强经济韧性,结构性政策工具可主要从供给端入手,继续对涉农、小微、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如设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为碳减排效益高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释放市场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此外,推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工具落地生效,以期更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依托结构性政策工具推动信贷稳定增长与结构优化。面对市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信贷投放乏力等问题,结构性货币政策肩负着稳信用的重任。一方面,稳步增加信贷有效需求。在着力扩大内需的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需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支持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如“十四五”重大工程,并适度超前开展交通、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优化信贷结构。引导信贷资源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如绿色低碳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以期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依托结构性政策工具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利用再贷款和定向降准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管理利率,调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关系,确保特定市场的流动性保持合理水平。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资产价格波动影响货币需求与跨境资金流动,结构性政策可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搭配,防范资产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此外,稳住银行系统、地方财政、房地产市场的杠杆率,积极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例如,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保障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将地方债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利用“保交楼”专项借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确保房地产企业按时交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依托结构性政策工具遏制经济金融风险传递。一些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和跨境的风险传递往往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利用好结构性政策的“准”与“智”。一方面,对重点领域风险进行分类施策,尤其针对高风险金融机构,建立智能化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对各类风险源头的精准识别与监控,增强金融体系的韧性与稳健性。另一方面,高度警惕“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有效降低金融危机发生与传递的概率,铸牢阻断金融风险传递的屏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韧性的形成机理、动态评价与政策协同研究”(21&ZD07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