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再次重申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供给质量提升以更好满足国内需求实现成为“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新征程中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有利于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可以说,供给侧改革始终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并且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我国产品供给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卖方市场”特征明显,经济活动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生产多少由国家计划统一下达,供给总量由于受资源约束始终小于需求总量,凭票购买成为产品短缺的最显著、最直接的标志。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供给侧的核心任务就是在资源的约束下,最大限度扩大供给总量,尽快消除供需矛盾。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探索制约供给端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阶段,逐步改变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实施“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供给总量快速增加,1983年开始,部分轻工产品不仅完全实现自给,而且取消凭票供应制,出口创汇能力增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进入以市场体制构建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阶段,为经济高速增长注入了内生动力,经济总量于2010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中国脱贫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世界各国源源不断输出“中国制造”。此后,居民购买力大幅提升,中国居民消费从排浪式消费进入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阶段,买方市场特征显现。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低端产能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价值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剧。为此,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紧接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既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稳中求进的重要动力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确保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保持向好的态势,不仅为经济全面转型升级争取到更大的空间,而且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了时间。“稳中求进”的“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是以稳求进、以进促稳,稳与进良性互动,“稳”是底线,“进”是目的。
具体来看,2012—201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分别为稳增长、稳政策、主动适应新常态,“进”的核心举措为转方式调结构,其实质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别在于,2014年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明确目标。2015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为稳增长、稳宏观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为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核心为“三去一降一补”。2016—2021年期间,将经济稳增长的内涵逐步明确为六个方面,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进”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作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主线。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赋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内涵,即“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及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同时,提出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改革任务,即致力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通过数字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租购并举,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点是扩大国内需求。但无论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还是打造经济新动能及激发市场活力;无论是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还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均需推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驱动,尤其是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要素投入结构优化的唯一路径。唯有创新驱动才能实现要素新的组合,才能使中国产业成功突破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才能为全社会提供丰富、价廉、功能先进、安全、绿色的物质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技术输入模式始终难以克服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被“卡脖子”的被动局面。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是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而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长效举措。
推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断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中国农业真正的产业化,确保中国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推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重塑以高技术为引领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打破中国工业长期面临的国内市场供求波动的冲击以及贸易壁垒的影响。推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中国服务行业不断提升为全社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提供丰富的服务产品和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服务业内部结构扭曲、空心化发展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一系列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
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基础保障。一是通过推进劳动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劳动手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劳动和资本的技术进步内生动力,实现劳动技术和资本技术同向进步,促进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步提升,不仅要保障社会总供给的量,而且要保障全社会供给的质。二是通过推进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标准现代市场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新秩序,实现要素高效流动和有效组合,并依法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健康发展,最大限度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三是通过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传统产业全面改造提升,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一体现代化,不断衍生新业态和新模式,为全社会提供与时俱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四是通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促进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贸易合作模式,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巩固和扩大多边贸易合作,增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稳中求进目标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效应及政策举措研究”(22XJY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