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城市集群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2020年06月10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0日总第1944期 作者:高廷帆 邓忠奇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群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集中表现,成为审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尺度。目前,我国共规划19个城市群,截至2019年2月,除粤港澳大湾区外,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1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集聚区,其他城市群还在陆续规划、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群的建设发展要注重贯彻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互补功能,通过城市集群发展协同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承载发展要素的空间

  城市群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以某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所形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纵观经济发展历史,随着不同产业的发展和空间布局的演进,城市间逐渐形成了功能上的分工与协作,并通过进一步的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更加紧密联系的空间网络,城市群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以及产业空间演进的客观反映。

  目前,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国三大国家战略中的两个都与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相关。除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两大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也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可以说,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实现空间平衡机制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城市经济发展新思路

  在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往往是人才、资金等经济要素的聚集地。传统城市集群的主要思路就在于通过对要素的吸纳实现区域间的经济增长。然而从空间角度出发,这一增长逻辑背后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增长,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城市群的建设,有规划地引导大城市的部分功能向周边城市转移。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大城市病,又通过经济关联的加强,带动了周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群发展成为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三大矛盾是倒逼我国城市群发展的背后推动力。随着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加剧,城市经济建设暴露出三大矛盾:一是产业链转移与产业转移的矛盾。中小城市希望的是“产业转移”,力图通过产业转移吸引一部分优质产业与企业,从而打破低端锁定的魔咒;而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和超大城市希望的是“产业链转移”,即把产业链中的非核心环节转移出去,从而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这一矛盾导致大城市产业升级进度减缓,而中小城市产业定位模糊,城市间不仅不协同反而恶性竞争,致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二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存在矛盾。在缺乏技术和资本条件下,中小城市不仅难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而容易成为“污染避难所”。三是人才、技术和资本流动失衡。尤其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容易出现“要素外流导致产业薄弱,产业薄弱导致要素进一步外流”的恶性循环。城市群的建设对于解决这三大矛盾多有助益。一方面,城市集群使得大中小城市协同互助,各取所需,不再是以邻为壑、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周边小城市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抱团取暖”,不仅可以极大地缓解资源外流,而且可以承接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链环节,集中优势产业,形成动态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新抓手

  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只有不断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在城市互通的基础上,形成互补和互联,才能带动城市群整体发展,实现总效用的最大化。反之,如果城市间不能发挥各自优势,则容易出现不当竞争,形成无效产出供给和恶性资源争夺,这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的重要方面。以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新抓手,是经济学基本规律在空间范围内的体现。

  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当下,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也意味着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促进总量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通过发挥不同要素禀赋,形成区域空间结构上更为优化的经济结构,更表现在通过各产业在城市群内不同城市间腾挪、升级,进而在各个城市内部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原有中心城市的部分产业或产业链的部分环节以新的形式在其周边相关城市发展,既带动了周边城市的经济,也缓解了中心城市发展所承载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同时也为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腾挪出发展空间。

  从城市经济学理论看,城市集群既保持了传统城市集聚所具有的规模经济优势,又进一步培育出空间上的范围经济和地区协同效应,在更大程度上释放出技术外溢效应,同时将古典经济学理论强调的产业分工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更大层面的地域分工拓展。以北京为例,2014年起,北京明确了其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并开始向周边地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五年多来,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通过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拉大了北京整体的战略空间格局,开启了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新局面。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链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链,协同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这样的成熟城市群而言,应该朝着世界级城市群的方向发展,注重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创新,使之成为带动我国北方经济振兴、南方经济继续蓬勃发展的区域增长极。随着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的建设,城市群发展也要紧跟时代,充分培育技术优势,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

  其次,对于其他形成过程中的城市群而言,要“五位一体”全方位地建设。城市群的发展和建设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更要注重其民生意义和文化内涵,要关注城市群内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建设。此外,市场集群和城市集聚不是二选其一、不可兼容,形成过程中的城市群要继续有规划地进行城市内部的集聚;不能盲目模仿成熟城市群,尤其不能跨越经济发展规律,单纯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来构建城市群。

  最后,城市群这一概念本身即强调了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是当前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一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成果无法惠及更多群众。在城市群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指导思路下,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示范作用,降低城市间的各种壁垒,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成为未来城市经济工作的核心和要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增长、环境和拥挤三重效应下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研究”(18CJY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