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烨 杨青龙: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发展
2018年10月24日 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24日总第1559期 作者:宣烨 杨青龙

■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其引领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图为甘肃长城电工天水电工电器产业园某公司数字化车间。图片来源:CFP

  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发展,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举措。准确判断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明晰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发展的逻辑与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发展的具体策略,有助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充分挖掘创造性供给

  发达经济体的实践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高度依附转向相互支撑、从相互支撑转向发展引领的演进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两者之间既存在行业边界,又呈现逐步交融之势。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属于不同的行业或部门。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形态出现跨界融合。制造业不仅要向用户提供实物产品,还要向用户提供服务,如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等;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要向用户提供服务,还要从产品的视角来规划服务、设计服务和运营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其引领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不仅表现在占比相对不足,而且发展质量仍然不高,对制造业的作用尚停留在二者相互支撑的阶段。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赖于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引致需求”,制造业的规模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制造业的产品层次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水准。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仅仅提供了一种“被动应付型”供给,而创造性供给尚未充分显现。比如,未能实现研发设计、品牌策划、市场渠道、创新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有机整合,亟须通过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来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又如,未能实现新知识、新技术与资本、人才的有机整合,亟须通过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来引领制造业孵化新产品和新行业。

  引领制造业新产品和新行业孵化

  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第一,引领制造业的新产品和新行业孵化。孵化新产品和新行业需要经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流通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出现都是“惊险一跃”,而实现“惊险一跃”的关键在于有效整合技术、人才、资本、渠道、品牌等多种要素,法律服务、商务服务、资本服务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的“跳跃”过程中,涉及技术交易、资金投入、风险评估、市场前景研判等问题,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人才服务和信息服务,直接决定了不同要素之间的结合程度与配置效率;从产品创新到流通创新的“跳跃”过程中,涉及资金投入、市场定位、渠道选择等问题,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市场服务,直接决定了产品与资本、渠道、商业模式的结合效率。当前我国专利成果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一些基础领域也出现了颠覆式创新,同时也涌现出众多的产品孵化器,但能够成功完成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到流通创新之“惊险一跃”的比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的技术、人才、资本、渠道、品牌等要素的有效整合能力欠缺是其重要原因。

  第二,引领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制造业升级包括纵向升级和横向升级。前者既涉及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和生产工艺水平,也涉及技术集成、产品设计、工程管理、产品验证、生产规划、运转运作等服务能力;后者则更为复杂,同时涉及供应链、研发、渠道、管理、物流、营销、仓储等诸多环节,需要企业具有对研发、生产、配送、品牌等资源的综合集成能力。制造业能否升级以及朝什么方向升级并非由制造业本身决定。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和能力引领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如果仅有制造技术、产品设计、工程管理等服务能力,制造业只能实现纵向升级;若具备了较强的研发、渠道、管理、物流、营销、仓储等环节的服务能力,制造业就极有可能实现横向升级。我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效果与主要目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引领,原创性技术开发不足、工业设计能力较弱、知名品牌缺失、国际化渠道不畅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

  第三,引领制造业产品的品质提升。制造业产品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产品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等方面。制造技术、生产工艺及装备、质量控制、创意设计等技术服务是引领产品质量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而由职业理念、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综合决定的“工匠精神”是使得生产高质量产品由可能变为现实的重要因素。产品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的提升,离不开系统的品牌营销、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等服务系统的支撑,上述服务业态在引导消费者品牌认同、消费忠诚度培育、产品知名度提升、消费者心智占领等方面可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之所以呈现出“一流产品、二流价格、三流品牌”之“怪象”,是因为重视生产环节而忽视流通环节和市场推广、重视产品价格策略而轻视产品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的培育。因此,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引领作用,有助于疏通流通环节并引领企业重视提升产品品质。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自身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有赖于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以壮大动能来增强活力、以锻造能力来创新业态、以优化结构来提升水平,是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第一,壮大动能,增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完善各类资本同台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所有制“藩篱”及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隐形“壁垒”;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领域,公布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鼓励国外优质资源进入生产性服务业;消除制造业用地转换为生产性服务业用地的政策障碍,逐步降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用地成本之间的差异。

  第二,锻造能力,创新业态。抓住未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网络安全服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的机遇,突出研发设计、战略投融资、集成创新等高端环节,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造性供给能力;做好前瞻布局,尝试设立“战略性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培育基金,资助服务行业排头兵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建技术研究中心,稳定一批研究团队,创新一批科技成果,抢占未来技术的制高点;搭建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平台,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更好地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创新一批应用前景广、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态。

  第三,优化结构,提升水平。优化要素结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破除生产要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障碍,扩大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信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供给能力;优化行业结构,推进产业引领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发展,提升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人力资本以及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行业占比;优化区域结构,按照城市等级和产业基础,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层级分工和产业协同,避免不同区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恐慌性”“攀比性”和“模仿性”选择,引导不同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回归理性。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立项课题“大国经济视域下以高端服务业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研究”(18VSJ017)、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制造业服务化研究”(苏教师[2016]15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