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电影该如何“反诈”
2024年02月05日 10: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5日第2830期 作者:王洁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很多省市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占到刑事案件总数的50%以上。惩治电信网络诈骗也成为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和民众关注的热点。以反诈为主题的宣传在不断加强,包括张贴标语、反诈短视频、反诈电视剧等宣传手法亦层出不穷,反诈题材电影《巨额来电》《猎屠》《孤注一掷》《鹦鹉杀》等先后上映,其中《孤注一掷》以近40亿元票房在反诈电影中独占鳌头。

  《孤注一掷》的成功与遗憾

  尽管反诈题材本身具有现实意义,极易引起观众共鸣,但是现实题材往往需要大量的细节凸显,需要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有深入了解。如果在情节和细节上不能完整地呈现现实,题材的社会意义就难以做实。《孤注一掷》正是在情节好看的基础之上,完整地呈现了诈骗链条上的多个关键点。一方面,呈现了诈骗集团如何以海外高薪工作为噱头,以暴力为控制手段,诱骗、胁迫他人走上行骗之路;诈骗集团和“狗推”们如何操纵平台数据和被害人心理,骗取巨额资产;巨额资产到账后,“水房”如何运转,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将巨额资产转移、洗白。另一方面,描画了受害者如何一步一步陷入被骗的深渊,最终家破人亡的惨状;警察在面对狡黠的犯罪分子和没有海外执法权等现实困境时的无奈。这些细节铺垫得相当扎实,《孤注一掷》由此获得了直逼现实的力量。

  该电影取名《孤注一掷》,或许是在暗示,无论是犯罪人还是被害人,他们都抱有一种“孤注一掷”的侥幸心理,总幻想一夜暴富,或者在不断溃败中寻求解套而倾其所有,最终结局都是成为犯罪集团的“棋子”。然而,该片所呈现的其实仅仅是少数跨境抓捕成功的案件,更多的犯罪分子依然在境外逍遥法外。即便抓捕回国,量刑也存在诸多差异,总体表现为量刑畸轻。遗憾的是,该电影没有呈现电信网络诈骗相关行为的附随刑罚后果(例如背上犯罪前科记录等)。而恰恰是这些附随后果,极大地放大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性。电信网络诈骗将诸多民众卷入到电信网络诈骗相关黑色产业成为犯罪人,特别是让部分大专院校学生背上前科标签,出狱后很难再适应社会,往往只能“重操旧业”,继续导致更多人受骗。犯罪和被害两方面的不满情绪累积,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在票价平均每张约40元的情况下,40亿票房表明观影者有1亿人次之多。从绝对数量来看,1亿人次观影表明受众甚广;但从相对数量来看,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向1亿人实施反诈教育还是不够的。电信网络诈骗针对的是易被骗群体,具有“大海捞针”的特性,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最容易受骗的人,然后对最容易受骗者实施精准诈骗,榨取被害人积蓄,让被害人贷款、透支、身负巨额债务,有的被害人余生都在帮犯罪人还债,还有的被害人甚至因此轻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在科技加持下,能较为容易地找到这些极易被骗的人。如何针对14亿人中的易被骗人进行被害预防成为当前反诈的最大难题。并且,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手法不断更新,即便观看了一部反诈电影,也并不必然表明获得了“电诈免疫”,后续仍然有可能被“套路”。

  高质量反诈电影的正解

  电信网络诈骗行为30多年来一直存在,近年来更是高发,但反诈题材电影很少出圈,仅有《孤注一掷》一枝独秀,因此,亟须提升反诈电影品质,吸引更多观众。例如,基于电信网络诈骗特性,有针对性地围绕反诈主题组织撰写符合实际的剧本,以警醒观影者,唤醒其被害预防潜能,或许才是高质量反诈电影的正解。

  首先,反诈电影应关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与其他传统犯罪的差别。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有其特殊之处:一是赃款难以追回,或者挽损比率极低,被害人自身不仅要承受巨额财产损失,还会遭受巨大精神损害。二是多数下游犯罪人都在境外,警察不可能将所有犯罪人抓捕归案,而作为卖卡、卖信息而被抓捕的上游犯罪人都在中国境内。三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将很多大专院校学生卷入其中,这些学生最初主要是想找个工作攒点经验,但一旦进入诈骗组织就难以脱身。当前的反诈电影对这种新的犯罪动向缺少关注。四是电信网络诈骗颠覆传统的犯罪认知。传统观念认为没有钱就不会被骗,然而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即便身无分文也依然可以通过下载网络贷款软件而透支信用,有被害人下载三个小程序透支九万元后因无力还贷而自杀,还有更多悲惨故事因不便言说而不为人知。

  部分反诈电影虽借着反诈噱头,但没有走出传统拍摄模式,容易将反诈电影拍成以警察破案为主线的警匪剧。此类电影沿用传统套路,其重点在于塑造英雄警察形象,即强调警察通过各种力量将犯罪人抓获归案,并使其认罪伏法,使正义得以实现。而对锁定电信网络诈骗主犯之难、跨国协同办案之艰等则着墨甚少。更有甚者,一些电影枉顾电信网络诈骗的独特属性以及现实逻辑,将如此严肃的题材变成了“搞笑剧”甚至“荒诞剧”。

  其次,要鲜明地突出反诈主题。当前以情爱交友为手段劝诱被害人投资的“杀猪盘”骗局是反诈的重点。电影可以通过解释何谓“杀猪盘”,揭露犯罪组织如何通过情感诱惑、利益诱惑等方式欺骗被害人上当,使他(她)们被骗得身无分文,甚至负债累累的犯罪手法。但某部以“杀猪盘”为题材的反诈电影,只是借演员之口用三言两语直接说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而没有通过镜头去刻画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互动,没有呈现“杀猪盘”的严重危害。尽管有提到女性被害人自杀,但同样也是通过演员不带情绪的、干巴巴的表达,让人只想一骂了之,很难促使观众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很难说该电影会有反诈效果。还有部分反诈电影被拍成了“言情小清新”,这种电影对反诈极为不利。更有某部反诈电影,大肆渲染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直接去找犯罪人复仇的情节,这种私力救济的危险后果如果被观影者效仿,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

  再次,要从反诈角度遴选演员和创制剧本。成功的电影需要具备一些要素,例如人物行动符合现实逻辑,细节铺垫到位,演技能撑起角色需要,镜头语言流畅,场面调度精准等等。但对于反电信网络诈骗电影而言,不仅要具备以上要素,更重要的是让民众知悉诈骗套路,在遇到相似被骗情景时能切断与犯罪人的联系。因此,一方面,反诈电影要尽可能多地触达群众,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熟悉诈骗套路,唤醒他们自身预防机制。例如,用中老年人喜欢的明星出演针对中老年人的反诈电影,用拥有千万粉丝的男明星出演针对“妈妈粉”“儿子粉”的女性“杀猪盘”影片,尽可能实现精准传播。另一方面,在好剧本的基础之上升华教育意义,让好剧本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完成潜在的教育使命,才能避免滑入公益片常见的死板宣教,让观众乐于接受。

  最后,从被害人角度切入更能让人警醒。让被害人自己警醒的效果胜过警察的强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首要举措是预防,特别是潜在被害人的自我预防。面向全民的反诈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对象其实是两类人,一类是潜在的犯罪人(或主动、或被骗去做诈骗的人),另一类是潜在的被害人。如果一部电影能把诱骗他人做诈骗的手段细节、受骗者微妙的心理状态、被骗后被虐待的惨状“血淋淋”地呈现出来,把骗子对被害人的蛊惑、受害者被激发的贪念、深陷其中的不能自拔赤裸裸地再现出来,让人直面现实的残酷性,效果可能更好。从被害人如何被骗、被骗钱款从何而来、受骗后面临怎样的处境等角度进行深度刻画,反思犯罪人责任以及被害人自身责任,从整体视角呈现电信网络诈骗毒瘤的产生过程,才能把故事讲好,讲得有人听、有人信、有人警惕,进而唤醒全社会的预防意识。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