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萱草
2023年12月15日 10: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15日第2795期 作者:刘冬颖

  生而为人,难免烦恼。从3000年前的《诗经》时代,人们就想找到忘忧草,希望吃了以后可以一键清除所有烦恼。《诗经·卫风·伯兮》中的女子就找到了: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中的女主人公送爱人出征后,被孤独、痛苦和思念缠绕着,无心梳妆。如何才能排遣这忧愁?她想到了传说中的忘忧草,“谖草”(又名萱草),想种在房屋的北面,想念远方的他想得心痛时,好随时吃下。

  绽放于《诗经》中的忘忧神草萱草,没有消失于历史长河,而是在中华大地上年年盛开,直到今天,盛夏时节,我们仍随处可见。

  初见萱草时,你可能并不知道它的名字,但一定会被它灿然的花朵惊艳,那亮橘黄色的花瓣鲜艳明丽,百合一样的花朵姿态高雅,让看到的人心情大好。

  我今年与萱草相遇的时候,恰是一个阴雨天。风雨如晦,路上车流人流的匆匆间,迎面忽见一朵灿黄的花,在人行道边灿然开放,在阴沉的天气中点亮了我的眼眸。是萱草啊!再放眼一看,沿着长长的人行道,无数萱草灼灼盛开。

  白居易咏叹道:“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酬梦得比萱草见赠》)借酒可消愁,萱草何以能忘忧呢?

  西晋张华《博物志》说:“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据《本草图经》《本草纲目》等医书记载,萱草的花和根均可入药,“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五月采花,八月采根用。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菹,云利胸鬲,甚作”(苏颂《本草图经》)。原来,是萱草本身的药用功效,使得它有了忘忧草的美名。萱草的花语正是爱的忘却,放下他(她),放下忧愁。

  《诗经·卫风·伯兮》咏叹思妇借谖草解忧之后,萱草便逐渐成为花开忘忧的经典意象,历代诗赋屡见不鲜,如“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读曲歌》),“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李咸用《萱草》),等等。

  古人出门远游时,喜欢在院子里或者门前种植萱草,以表对母亲的孝心。希望萱草能够帮助母亲化解对远行儿子的思念。萱草也因此被看作母亲花。唐代诗人孟郊有诗曰:“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游子》)儿行千里母担忧,此诗描写了母亲痴痴地倚在门前盼望远行的儿子归来,因为对儿子的思念太深,以至于门前的萱草开花都没有觉知。元代王冕画有《墨萱图》,是一幅以萱草表现母爱的画作,并配有题画诗:“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墨萱图·其一》)因年代久远,这幅画失传,但题画诗流传了下来,以母亲堂下的灿灿萱草花,言说了游子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

  因萱草常种植于母亲堂前,古代称母亲住的房子为萱堂。清代叶梦得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再任后遣模归按视石林四首其二》)文人墨客还以香椿和萱草并举,用以象征父母康健、家庭和美。明人唐寅画有《椿萱图》并题诗:“漆园椿树千年色,堂北萱根三月花。巧画斑衣相向舞,双亲从此寿无涯。”意思是说,漆园的椿树展现千年苍颜,就像那高寿的父亲;阳春三月堂北萱草泛出新芽,就像康健的母亲。为人子者应愉悦双亲,父母就会福寿绵长。与之相伴,明清时期以“椿萱并茂”为题祝福父母长寿的寿匾也盛行一时。古人还认为妇人撷采、佩戴萱草宜生男子,萱草也因之被称为“宜男草”。考古资料表明,寓意吉祥的萱草很早就作为吉祥纹样,常见于古人的衣饰、家具,祝愿父母健康长寿、祝福妇人早生贵子。

  萱草原产中国,历经三千年,其美丽与药用功效越来越被全世界所认知。世界各地在庭院和街道绿化中多有种植,品种丰富。萱草一枝花的花箭上,往往有十几朵到几十朵花苞,一朵花儿只开一天,这朵谢了那朵又接着开了。萱草的花期很长,可延续整个夏季,有些品种还可以一直开放到11月。漫长的花期里,每天都能看到花朵灿然开放,但是今天看到的已经不是昨天那朵了。所以,萱草的拉丁文名字是“一天”的意思,英语中萱草的名字为daylily,直译就是开放一天的百合。我们常吃的黄花菜(又叫金针菜),就是萱草的品种之一,不仅味道鲜美,还有清热、安神等作用,但是黄花菜不能鲜食,要经过蒸晒才能食用。

  观之胜桃李之华,食之味同山珍,解之析之是伟大母爱的象征,这就是萱草。“诗人美萱草,盖谓忧可忘。人子借此花,植之盈北堂。”(家铉翁《萱草篇》)无论在《诗经》中,还是今天,萱草都是充满吉祥寓意,能让人赏心悦目、暂忘烦忧的香草。

  所以,每次邂逅,我都会开心地问候——

  你好,萱草!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