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视角理解外交礼仪
2023年11月10日 11: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10日第2770期 作者:周加李

  在中国的外交学论著中,“外交礼仪”与“外交礼宾”这两个词经常互用,本文将使用“外交礼仪”一词。外交礼仪通常指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官方交往时,组织安排各种活动的规则、规格、程序和形式等,也是国家、政府及其代表在对外官方活动仪式中的一套符合良好行为举止的规则。外交礼仪的践行主体传统上是指外交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日新月异,各国国家领导人活跃于外交舞台,首脑外交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国家领导人不属于职业外交官,但他们亦成为外交舞台上最重要的主体。由于主体的特殊性,外交礼仪具有政治性、高端性与神秘性,它处于礼仪家族金字塔的顶端,是礼仪的最高形式与典范。

  外交与“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外交家萨道义对外交的定义——外交是“用和平手段来调节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和平”,如果不是“和平”的方式就不能称其为外交。外交的和平属性决定了“礼”在外交中的重要性,“礼”是体现和平属性、和平方式的最佳手段。正因为外交礼仪对于外交的重要性,外交界一直有“外交工作‘礼’先行”的说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外交礼仪,对外交礼仪的词汇进行深度剖析非常有必要,外交礼仪由“外交”与“礼仪”两个词构成。先看“礼仪”一词,外交礼仪尽管主体特殊,依然是礼仪家族的一员,具有礼仪的本质与形式。在中国,礼的起源是祭祀,《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本谓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以及为表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欧美国家对礼的理解最初是指上流社会中行为规范的法则,或指宫廷礼仪和官方生活中公认的准则。《韦氏大学词典》给出的定义是“礼仪是由好的家教或者权威当局认定应该在社会或官方生活中遵守的行为或者程序”。至于什么样的行为或程序,《牛津英语词典》有更直接的描述:“社会中礼貌行为的习惯准则;礼貌”,关键词是“礼貌”。尽管中西方对于礼仪的表述略有差异,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向对方表达敬意、尊重,通过各种礼貌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成和睦与和谐、减少矛盾与冲突。

  外交中不能缺少礼仪。各国外交人员在官方交往时,用一套约定俗成、得到绝大多数国家承认、接受与践行的礼仪规范进行交往,将会极大地促成和睦与和谐。因此,东道国往往给予来访国外交代表礼遇以示尊重和友好。例如,在双边外交中,东道国邀请来访国元首访问时,将给予来访国元首一系列礼节、外交特权与豁免,安排位次时请来访国元首居于右边尊位,为来访国国家元首安排红地毯以示尊重,礼遇来访国国家元首的国家象征与标志,如把来访国国旗悬挂在右边的尊位(特殊国家例外)、演奏国歌时先演奏来访国的国歌、为来访国元首鸣放21响礼炮、在宴请上通过精美的菜肴与唯美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贵宾产生美好的感受与难忘记忆等。时时处处皆以礼相待,礼仪很好地润滑了国家间关系。

  在外交礼仪上处理得当,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非常重视这次访问,很多地方体现了礼仪精神,国宴上乐队演奏的曲目选取了《美丽的阿美利加》,这首曲子不仅是美国知名的爱国颂歌,还是尼克松总统就职时所选的曲子。这首曲子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参与宴会的美方代表回忆时写到,坐在人民大会堂,耳听这些美国乐曲“令人兴奋而难忘”,尼克松本人在后来也谈道:“当我听到这首我熟悉的美国民歌时,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可见,中方以礼相待、尽心款待尼克松总统,给这次访华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外交礼仪处理不当则会遭到议论与批评。2017年2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美国,当作为东道主的特朗普总统与客人夫妇在白宫门口合影时,特朗普并未按照外交礼仪上常见的位次排序法,将客人安排在右侧尊位,如遇两对夫妇四人合影,采用一人居中一人把边的常见做法,而是与其夫人占据中间位,把来访国客人夫妇撇在两边。很显然,这并非待之以礼的一种位次安排,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议论。

  如果把“礼”理解为外交礼仪的全部亦是不准确的,有些时候国家之间也会出现没有以礼相待的情况,这就要剖析外交礼仪的另一个词汇“外交”。外交是“用和平手段来调节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手段是大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国与国之间关系没有亲疏远近和矛盾冲突。外交是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的一种手段,是内政的延伸。外交礼仪的最大特性是它的政治性,外交礼仪是为一国的政治与对外政策服务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外交场合中一些不合乎礼仪的表现与做法,往往不是由于一国的外交礼仪水平有限或出现失误,而是刻意为之。

  1971年,曾发生中国外交官黄华拒绝与苏联大使马立克握手的事件。当时是一个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代表都在的非正式场合,黄华在与美、英、法代表握手后,当听到东道主介绍“这是苏联大使”时,他猛地抽回了手,转过身走开了。马立克受到了直接羞辱,场面非常尴尬。目睹此事的美国代表布什描述道:“马立克只好尴尬地把手伸向空中,他气得脸色红一块紫一块,最后变成了铁灰色,就好像黄华给了他一记耳光似的。”外交官黄华拒绝与马立克握手并非他不懂外交礼仪规范,而是他故意为之。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黄华拒绝与马立克握手正是外交礼仪为政治服务的表现,是向联合国安理会其他三个常任理事国代表以及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即中国把苏联看成是对中国安全威胁最大的超级大国,这一超级大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危险。

  另一个案例发生在2021年4月6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时造访土耳其。东道主土耳其仅仅为欧盟的两位领导人准备了一把椅子,当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与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就座于两张单人椅子上后,作为女性的冯德莱恩惊讶地发现竟然没有自己的椅子,无奈只得屈尊就座于侧面的长条沙发上,对面则是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东道方这样安排显然不符合外交礼宾礼仪,违背了平等与平衡原则。这件事在欧洲也引发了外交风波。作为东道主,土耳其方面的安排并不符合外交礼节,但深层次反映的却是土耳其与欧盟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土耳其从2003年起就申请加入欧盟,但接连申请17年都没有得到欧盟的接纳,土耳其对欧盟方面的“欲迎还拒”“欲拒又迎”早就不满。土耳其方面通过椅子制造的矛盾,同时挑起欧盟内部矛盾,正是土耳其利用外交礼仪对欧盟实施的政治报复,鲜明地体现了外交礼仪的政治性。

  外交礼仪给人高大上的感觉,往往与大型仪式、觥筹交错、珠宝华服相连,但这些并非外交礼仪的全部,很多时候主权国家也把外交礼仪当成外交斗争的工具和手段,表达立场、摆明态度、传递信息。外交礼仪由“外交”和“礼仪”构成,外交中有礼仪,礼仪中有外交,如此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

  (作者系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