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不仅有更多外宾走进来,还有很多国人走出去。无论是商务合作、出国留学还是探亲访友、旅游度假,人们前往各个国家和地区,会与不同领域的人打交道。外交部礼宾司前代司长鲁培新大使曾说:“你在哪里,你的国家就在哪里;你是什么样,你的国家就是什么样。”因此,当我们走出国门时,尤其要重视自身国际素养和礼仪素养的修炼与提升,不仅要对当地文化风俗有所了解,还要努力做到入乡随俗,这样才能更融洽地和当地人交往,更深入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与美好。
作为一名外交官,我曾因工作需要前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感受过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也体验过复杂多样的涉外交流场合,因此,对礼仪的重要性感受尤深。其中,一个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
一位朋友在德国工作生活期间,一天傍晚,邻居家小孩打来电话,说自己父母吵架出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家,问是否愿意接她去他的家。由于我这位朋友的女儿和邻居家小孩是同学,于是他就去把邻居家小孩接了过来,还专门做了美味的食物。第二天邻居来到他家门口敲门,我的这位朋友以为对方是来表达谢意的,在心中已经酝酿好了客套推辞的话,结果打开门,对方劈头盖脸地质问为什么没有经过同意就擅自进入他的家中并把孩子带走。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对方家里一个很珍贵的钻戒丢失了,要求他对此负责。朋友好说歹说地解释也丝毫不起作用,对方不仅没有表示感谢,还声称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庆幸的是,对方最后在家门口的垃圾桶里找到了戒指,原来小孩子看见是父母在吵架时一生气把戒指取下丢掉了,回想起来时告诉父母找到的。虽然后来没有起诉我的这位朋友,但是再回忆起这件事时,他也是满脸苦笑,不停地说:“好人难当,好人难当啊。”
其实这件事情也为我们每个在海外或即将远赴海外的朋友提了一个醒,不要自认为在国内是对的观念在国外也一定是对的,出国在外一定要熟知当地的文化风俗和法律法规,以防好心却办了坏事。
日常生活中,这种同外国人打交道要注意当地风土人情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如果你打算请外国朋友吃饭,就需要提前预约时间。中国人大多喜欢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安排聚会,因为这时没有重要的工作,容易拉近彼此距离。但这一时段对于外国朋友是否同样方便呢?这就不尽然了。如果对方是美国人,他们很注重私人生活,不喜欢在节假日安排工作上的会面;如果对方是基督徒,就不要选择在每月13日聚会,尤其是逢星期五的13日,因为这是耶稣遇难的日子;伊斯兰教在斋月内白天禁食,宴会应该安排在日落后举行……总而言之,邀请外国朋友吃饭,不要选择对方的重大节假日、有重要活动或有禁忌的时间。
当然,之所以要强调掌握涉外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礼仪是涉外友好交往的润滑剂,甚至在一些特殊场合,掌握当地人的礼仪文化风俗能够化险为夷,保护生命安全。
20世纪80年代,我到非洲某国执行任务,当飞机刚刚降落,就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激烈的枪炮声,机舱内的乘客都开始躁动起来。透过飞机窗口看到大使馆的专车停在停机坪上,并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我知道是接我们的车来了,我和同事迅速走下飞机。因为当时情况特殊,入关手续也简化了很多。
这时,枪炮声愈发清晰、激烈,时不时从远处的建筑上空泛起一阵阵浓烟。上车后,同事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原来,该国当天凌晨发生政变,政变者同政府军展开了激烈交火,还发生了部族之间的武装冲突,场面非常混乱。现在机场虽还在政府军的控制中,但是眼看着政变者进攻的脚步不断向机场逼近,形势也越来越危急。
在讨论回去的路线时,我们都知道前往大使馆的主路肯定已被封锁,司机说他知道一条前往使馆的小路,但是考虑到这次冲突的规模比较大,小路一方面比较偏僻难行,另一方面也会有反政府武装的封锁,甚至可能比主路更危险。我们几人经过充分讨论后,还是决定走主路,同时也做好了应对最坏局面的准备。
驶出机场后,我们先后经过了两个政府军封锁的关卡,一位使馆工作人员直接去和对方交涉,士兵并没有阻挡我们,但是一个军官告诉我们,前方的路上正在发生激烈交火,希望我们不要冒险。由于任务在身,同时考虑到只有回到中国大使馆才比较安全,我们谢绝了这位军官的好意,继续出发。
前往使馆的主路确实不太平,路上时不时会看见弹坑,还有一些中弹身亡的死难者。心情愈发沉重。幸运的是,我们的车辆并没有遭到攻击。
在距离大使馆还有两公里的路程时,又一道政变者设立的关卡出现,随着我们慢慢接近,看到一个个黑洞洞的枪口静静地瞄着我们。车停稳后,使馆工作人员下车和对方的指挥官交涉,我们坐在车里看着前方的情况,但是事情并没有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反政府武装的指挥官没有挥手放行,使馆工作人员一脸无奈地走向汽车。“坏了”,我当时想到,“我过去和他们交涉一下试试”,我对车内几人说道。
当我打开车门向前走去时,心里不紧张那是假的,但是看着车前飘扬的中国国旗,心里顿时增加了许多力量。这不是煽情,而是当时切切实实的感受。
由于在此之前,我已经在非洲中国驻吉布提大使馆工作过三年,也结交了很多非洲朋友,这个国家和吉布提一样都是使用法语,我可以很流畅地与对方沟通。同时,在之前的非洲工作中,我非常熟悉当地人一些打交道的习惯和特点,所以可以很自然地用对方的习惯同指挥官打招呼。
我用非洲特有的礼节和指挥官握手,并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搓出一声响,最后再用拳头与对方的拳头一顶。这一套打招呼的动作完成后,效果出奇得好。指挥官一看我对他们的习惯非常了解,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嗨,我的朋友,你们这是要去哪?”虽然之前使馆工作人员已经向对方解释过,但我还是再次告诉对方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是要去大使馆执行任务。通过沟通,指挥官很高兴,并对我,同时也对他的部下说“Chinois,ami”(中国人,朋友),表示中国人来非洲是帮助他们的。
此时,对方已经认可了我们,我终于放下心来。但是还没等我提出通过时,指挥官说道:“可是我还是不希望你们过去。”“为什么?”我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因为前面还有五六道关卡,同时路上也比较危险,我是为了你们的安全着想。”但是任务在身,我们不可能在这里等到冲突结束,于是我提出希望对方派遣士兵护送我们一程,这名指挥官和身边人简单商量后,还真的同意了派车护送我们。两辆车在前后护送,每辆车上有十多名荷枪实弹的士兵,我们的车在中间向使馆驶去。正是对当地的礼仪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可以看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礼仪文化和风俗,如果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犯了当地人,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出行计划,更严重的甚至会受到当地法律法规的惩罚。所以,出行之前一定要提前学习了解当地的礼仪文化风俗,做到有“礼”走遍天下。
(作者系中国前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