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7月底,英国的阿美士德使团抵达天津海口。清政府官员按例为其送去大量的米面、牛羊、蔬菜等,并询问使团来华的目的。英国方面称“使团出使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清政府官员对此有所怀疑,又一次追问“是否还有其他的目的”,英国人并未实话实说。当时的清政府认为,既然英国人来华是为了两国的“友谊”,那么英国使团觐见嘉庆帝时,即应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事先进行演习,以保证在皇帝面前正确施礼。自此,中英两国围绕英国使臣是否应对清帝行三跪九叩礼这一问题,发生了多次较为明显的交涉与争论。
8月13日,清政府钦差大臣苏楞额等,在天津道署衙门设宴招待英国使团。苏楞额等向英国使团表示,“招待宴会是皇帝的赐宴”,因此,英国人“应该通过叩头表示谢意,这是不可缺少的礼节”。阿美士德坚决不肯行此大礼,他说,我等来华,内心对大清皇帝“无不诚敬”。但是,“英吉利国礼节与天朝不能相似”。在英国,凡“遇贵官尊者,系免冠恭立,一俯首;在国王前系免冠,跪一膝,一俯首;如向国王之位,系免冠拜揖,一俯首,是极大之礼”。苏楞额等对他们说:“既知恭敬,自应随同行礼。”
英国使臣担心出使之始,即因外交礼仪问题而破裂失败,更不愿因外交礼仪问题而有损英国君主的尊严,故声称:“英吉利国外貌行礼,虽不与天朝相同,其心中恭敬则一”,对于清政府的礼仪要求,“并无不遵之处。”
苏楞额等对其反复开导,英国使臣也多次分辩,最终的结果是,此次筵宴对阙谢恩时,中英两国官员各依本国礼节行事。清官员行三跪九叩礼;英国使臣则向上三免冠,九拜揖,九俯首,并云:“如见大皇帝时,情愿免冠,九跪一膝,九一俯首。”
然而,对阙谢恩的难题虽然敷衍了事,搪塞了过去,但问题并未解决。宴会结束以后,苏楞额等人不得不与阿美士德等切实商讨觐见清帝的礼仪问题。阿美士德称,他只能对清帝行单膝跪地并吻手之礼,此礼可以重复九次。他认为自己所行的觐见之礼,与苏楞额等人的要求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所不同的仅仅是“以一条腿跪地代替两条腿跪地,低头的幅度没有他们(清廷官员)那么深”。苏楞额等虽担心清帝可能对这一礼仪“不满意”,但似乎还是认可了英使“九跪一膝,九一俯首”的觐见礼仪,遂于当日上奏嘉庆帝。嘉庆帝十分气恼,传旨对苏楞额等予以严厉申斥。
8月16日,苏楞额等人命英使所乘之船停泊于武清县蔡村。清政府官员张五纬等奉命向阿美士德等人说明,钦差大臣苏楞额等接到谕旨,清帝对英国使团“九跪一膝,九一俯首”之礼非常不高兴,要求英国使团对清政府提出的三跪九叩之礼,“只需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英国使团“同意行礼,就继续前进”,否则,立即返回英国。
8月17日,苏楞额等人亲自对阿美士德等“层层开导,详细晓谕,恩威并示,设法引喻,令其演习三跪九叩之礼”。阿美士德则表示,本人“由海外远来,实不敢稍存不恭顺之心”,但是更“不敢私自更改本国礼节”,否则,将来回国后,英王必定“重治我等之罪”,予以拒绝。
清政府官员同英国使臣“自晨至午”,反复交涉,最后英国使臣表示:“跪一膝,一俯首之礼”,是我国使臣“所到各国,从无行过”的礼节,现今“情愿加行九数”,也就是说,英国使臣同意以九跪一膝,九一俯首之礼觐见嘉庆帝。苏楞额等认为:“九跪一膝,九一俯首,与三跪九叩之礼,究不相同”,仍要求英国使臣“遵照三跪九叩”之礼觐见清帝。
阿美士德以退为进,讨价还价地声称,如清政府认为“九跪一膝、九一俯首”的礼节,“不似中华之礼”,那么,英国使臣可以“跪一膝,三俯首,如此三次,与三跪九叩之礼,似相仿照”。当日,苏楞额等将这一情况上奏给嘉庆帝。
嘉庆帝接到这一奏报,极为不满,本想立即将英国使臣逐回,但英国使臣所乘之船,8月13日已离津赴粤,立即遣回英国使团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有鉴于此,嘉庆帝于8月17日加派理藩院尚书和世泰等前往通州,命其以个人意见向英国使臣说明“中国制度以三跪九叩之礼为至敬”。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戛尔尼也曾遵行三跪九叩礼。“至于尔国使臣回国后,以所行何种礼仪告知尔国王,我天朝都置之不问”。清政府希望经过和世泰等人的“反复开导”,能“令该使臣敬谨遵依,到京成礼而回,最为美善”。
不知和世泰等人是为了迎合满足嘉庆帝的虚荣自尊心理,还是将英国使臣同意所行“三跪一膝、九一俯首”之礼,误认为是不甚合仪的三跪九叩之礼,抑或是在有意搪塞,他接到嘉庆帝的谕令后,竟于8月24日,语义模棱地奏报清政府说,他正在带领英国使臣演练礼仪,只是到目前为止,“该贡使等礼节尚未如仪”。
或许是因和世泰等人语义含混的奏报,使清帝产生了英国使臣已同意行三跪九叩之礼的误解。8月25日,嘉庆帝谕令和世泰等人,英国人及其使臣“僻在荒夷,其于中国礼节,原不能中规合度。此时总令该贡使等遵依行三跪九叩之礼,即起跪之间,稍觉生疏,均无足深责”。当时嘉庆帝内心极为矛盾纠结,他认为,将英使遣送回国固然省事,但如此行事,实为下策,既令英国使臣脸上无光,于清政府本身也并不光彩。“总之,逐回不如接见之为是也”,希图将就了事。
8月29日早晨,和世泰等人带领阿美士德一行人抵达圆明园门外。这时,嘉庆帝已升坐殿上,传旨召见英国使臣。但阿美士德“以极度疲劳,礼服没有准备,特别是以没有携带国书等为由,拒绝前往”。声言自己决不行跪拜之礼,拂袖而去。
中英两国的初交,即因外交礼仪纷争而中断。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各地域之间必然会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差异性。18世纪以前,东西方国家间的差异之大,使人们有理由将其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中英两国出于各自国家利益、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考虑,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外交要求。英国方面侧重与中国建立密切的国家关系,以攫取在华政治、外资、商业利益,而中国方面则更注重英使觐见清帝的礼仪形式。当时,中英双方并未以武力相威胁,因此也不存在根本或原则性的是非和对错。
清政府与英国各自提出的外交礼仪要求,虽皆依据本国的政治传统及外交礼仪惯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但主要是因中外国情不同而引起的,其性质尚属于两个主权国家间的外交之争。但24年后的1840年,中英或中外之间的外交礼仪之争,发生了性质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侵略与反侵略色彩。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