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燕:文学·人生·精神
2017年10月27日 07: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27日第1318期 作者:毋燕

  看过作家张艳茜的长篇传记文学《平凡世界里的路遥》后,深感好的作品,必然是文字内容和语言风格的双向秉质。在去年公布的第四届柳青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中,这部作品赫然在列。确实,这部传记文学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具有丰富而充盈的文学意义、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自路遥1992年11月17日病逝之后,关于他的文学研究日益深入而多维地向前推进,特别是路遥文集、评传的相继出现,着力于复原路遥的文学世界和人生轨迹,不但有力推引着《人生》,尤其是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为更多的读者所熟悉、所接受、所获益,而且使得路遥研究也更加严密而丰硕。

  作为路遥曾经的学生、同事、朋友,张艳茜对路遥的了解是非常深入的,况且又多年致力于路遥文学人生和世俗人生的观照阐释,仅从占有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就已经非常具有优势。在投入创作前,作者辗转多地走访了路遥生前成长生活的铜川、延川、延安、甘泉、榆林等地,采访了众多路遥的亲人故友,加之作者曾有在陕北工作生活的经历,这些都确保了她对路遥生活世界“不隔”的体验。由此,《平凡世界里的路遥》就天然地具有了深厚的真实性和强烈的可信度。

  作者采用倒叙笔法,将笔触落在彼时路遥的生活境况和情感世界上,从路遥在“七号病房”病危写起,继而追忆了路遥为文学鞠躬尽瘁的不平凡一生。为了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路遥,作者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以实事求是、公允的客观评价和充溢着生命张力的文字记录,为读者揭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作为传记文学,《平凡世界里的路遥》完全具备了对代表作家研究的史料价值。

  在追忆路遥跌宕一生的同时,作者还勾勒出人物置身的社会历史变迁。1949年12月3日,路遥出生于陕北的一户农家。作者详细再现了路遥从出生到幼年、少年、青年,再到中年,直至病逝前后的人生经历和家国情怀。不难发现,伴随着路遥的成长,其生存的广阔背景正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段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可贵的是,作者立足路遥,钩沉历史,从而使得作品内容丰满而不驳杂,鲜活而不呆板,个人的成长步伐有迹可循,社会发展的脉络可见一斑,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演绎出个体在风云时势中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思想困惑,再现了一位农村青年追寻知识和文明的热切渴望和坚定步履。

  自不待言,这些对于每一位认真的读者,都潜移默化地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读者在熟悉路遥奋斗成长轨迹的同时,不仅收获了人文知识的充裕和饱满,更实现了精神纵深的激励、洗礼和升华。这也正是《平凡的世界》自出版以来便在不同时期都拥有广泛读者的原因所在。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故事展开中,触摸到了时代的历史温度,囊括繁复的社会万象和博大的文化内涵。所有这些,不仅仅是优秀写作者必备的艺术功底的展现,更是一位有强烈社会使命感的作家情动于中的责任使然。

  还不止于此。20世纪80年代,《延河》辉煌发展时期。“仅以编辑阵容而论,《人民文学》当时的资深编辑、后来的副主编崔道怡曾不胜感慨地评价说:‘《延河》的编辑力量太让人羡慕了,在全国所有文学刊物编辑部中,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家。’”

  所以,路遥在《延河》的六年编辑生活,使得他“很幸运地与陕西文艺创作研究室同行以及早就享誉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柳青、胡采、杜鹏程、王汶石、李小巴等人,有机会接触,甚至得到他们的直接关怀和指导,还有与资深编辑贺抒玉、董得理、张文彬、王愚、李星等交往交流”。

  需要说明的是,张艳茜自1985年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延河》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在这个平台上,张艳茜受到的文学滋养和路遥是同源的,她同样得到了彼时多位文学前辈的教诲滋养、耳濡目染,原本对文学倾注着深厚赤诚的她,便有意识地开始了对陕西文学深入全面的跟踪关注。

  正因如此,《平凡世界里的路遥》就不仅仅是路遥跌宕起伏人生的文学传记,还是半个世纪的社会、经济、文学发展的历史缩影,更是新时期以来陕西文学发展奋进的观察纪实。作者以热情细密的文笔为我们勾画出了彼时良好的文学生态:作家们对文学的赤诚、创作条件的艰苦、作家互相之间生活上的温暖和创作上的砥砺、编辑与创作者的关系、文学的社会影响,以及社会上对文学和作家的关怀支持……

  通过这部路遥传记,不仅可透视出当时陕西文学的创作态势,而且对那段文学鼎沸时期的全国各级报刊甚至说全国文学发展的状貌也可把握一二,观一叶而知秋。如此而言,《平凡世界里的路遥》不啻于是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八九十年代发展状貌的一个局部动态回放。

  追根溯源,这部路遥传记之所以能够托载起如此丰富的内涵,与作者本身在写作艺术上的用心和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作者依据史料,在最大范围内完成了传记文学的两大要求——传主人生经历的真实细腻和文字形象的鲜明生动。通读全书,一个有血有肉、活跃有追求的路遥如在眼前。

  在艺术创作手法上,作者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创新,首先是倒叙手法的运用,不但以路遥病逝的悬念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激发起人物情感共鸣,而且如此开篇,顺理成章地揭开了路遥这位中国文学巨星从升起到陨落的神秘面纱。进而在有限的文本内,极大地拓展了传记的艺术空间和人文空间。

  同时,书中不时会出现一些议论性文字,鞭辟入里的分析钩深致远,塑立起了路遥复杂荡漾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作者以女性作家细腻敏锐的感悟智慧,在最大限度内努力接近着路遥的心理世界,虔诚探掘着深层的心理生成动因。

  这部传记中的路遥,虽不完美,但却是最完整的路遥。作者以纵横捭阖的气度,巧妙地穿插起大量路遥的文字或评传以及和路遥有关的言论,特别是记叙路遥的“不完美”时,能巧妙地引用他人观点,怀抱对传主设身处地的理解和真情体谅的包容。在环境的细节渲染上,采用了散文化的笔法,腾挪跳跃的文字或映衬或反衬了传主的人生际遇。

  以上这些尝试都是作者在传记文学方面的大胆创新,正是这些亮点,磅礴了作者文学之笔,成功完成了传记文学书写上的一个挑战,而这种挑战,恰是对路遥文学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礼赞和承传光大。

  在撰写《早晨从中午开始》时,路遥全面而热切地回顾了《平凡的世界》呕心沥血的创作体验。他曾深情地谈到:作家的劳动“更重要的是要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纵观整个文学史,无论古今,抑或中外,这正是一位文艺工作者最基本的艺术审美立足点,同样也是一位优秀作家最高的文学追求和人文价值关怀。

  作家张艳茜也是这样践行的,《平凡世界里的路遥》易读、悦读、耐读,迸发着独具一格的美学特色,理性内敛而充满真情,感性率意而不逾矩泛滥,诚为一部文质俱美的路遥资料文本,理应纳入优秀的传记文学之列,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帮助更多读者汲取文学精神的养分。

  向路遥致敬,向文学高处攀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