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以“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前”为主题的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八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专场在江苏昆山举行。
大运河对中国政治地理格局的空间转换及文化单元的南北联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构成,是中国对话世界的“国家名片”,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遗产。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大运河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勤劳智慧、团结协作等特质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大运河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与国家意志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十年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重要进展。大运河文化带最醒目的贡献是水体和河道治理,有效改变了沿线城镇的生态环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则打造了一批文化地标和文旅项目,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唤醒了人们保护运河文化的自觉,坚定了传承中华文明的自信,为区域经济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提出,要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保护力度,推进合理适度利用,使文化和文明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要把遗产的活化利用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融入城乡空间,注重吸收借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验,着力推动运河文化的挖掘阐释和展示利用。
“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经脉,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国家形象,将‘通、统、容、合’的精神内核淋漓尽致地描绘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江苏省政府参事夏锦文提出,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形成大运河文化带“美丽江苏中轴线”的空间治理格局,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城乡建设,打造美好宜居运河家园。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顾建国建议,协同建设运河文旅一体化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区域间和投资主体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同时,推动运河沿线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共享,实现运河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表示,社科工作者应深入梳理大运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价值,积极探索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各地应依托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推动运河经济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承办,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昆山开放大学协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