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使命
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发布侧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上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举全院之力、聚全院之智,精心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研讨论证和选题策划,推动有组织科研和重点学科协同攻关。全院专家学者聚焦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开展研究阐释,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研究专著和决策咨询成果。10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7项重大成果,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做好全会精神研究阐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时间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会精神,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向全院发布研究阐释全会精神的选题指南,在全院专家学者的主动响应和积极努力下,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院专家学者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表理论文章近200篇、学术论文800余篇、学术著作50余部。此次发布的27项重大成果包括专著类成果13项,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类成果14项。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的继续,又是改革在新时代的重新开启。做好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就要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研究阐释作为重中之重,深刻揭示其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实践要求。
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理论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文章认为,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当前,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正处在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格局重整、国际关系重建的十字路口。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如何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深感使命在肩。在27项成果中,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组织完成的3项研究成果入选,分别是《“数”说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思维导图版)》《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人口转型与弹性退休制度》和《深化改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中,《“数”说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思维导图版)》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蓝本,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总体部署、目标任务等进行提炼总结。以“数字”呈现的方式精心凝练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标识性的概念、命题、论断,进行科学性阐释、学理性说明、通俗化表述,创制思维导图,注重逻辑机理,力求把全会精神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
“要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全会精神既系统了解、全面把握,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既知其言更知其义,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既不畏其难,也不嫌其浅;看得懂、能明白、受教育,有提高、可落实、见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向记者表示,《“数”说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思维导图版)》是继2022年《“数”说二十大报告》、2023年《“数”说新思想》之后推出的第三部作品,旨在打造“数”说系列品牌。
《决定》指出,要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提出,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遵循人口转型规律,科技创新颠覆的就业岗位可能会多于其创造的新就业岗位。逐渐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度就需要按照自愿、弹性原则而稳妥、有序、渐进地推进。弹性退休制度需要解决好社会的公平正义等问题。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产生的日益深刻的影响,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从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到扎实推进理论创新,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化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学理支撑。
有组织科研强化协同攻关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涉及的问题异常复杂,不能依靠单一学科知识、单一领域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突破学科界限,强化协同攻关,着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新型学术共同体成为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键。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实践要求与战略选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组织编写的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标志性成果。研究团队横跨多领域、多学科,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这样的科研单位,也有西湖大学这样以前沿基础理论研究见长的高校。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既包括宏观、产业、金融、创新、劳动等经济领域,也涵盖了生物、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学前沿领域。
该书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晓华表示,国内学者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新质生产力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尤其是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未形成共识。这需要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相关理论研究和阐释工作,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迈上新台阶。
“本书既包括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概念,用以解决‘如何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问题,还涵盖了新质生产力的不同产业,用以回应‘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需求。”李晓华谈到,该书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关系全景图,从要素投入、发展路径、重点产业、生产关系等多角度阐明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五大篇,22章,65.8万字,其间发表28篇学术论文、16篇报刊文章,上报20多篇要报……《新型工业化及其实施路径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新型工业化研究的一个集体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史丹表示,揭示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发展特征,探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发现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新规律,是这本专著的理论意义。而它的应用价值则在于根据产业发展新趋势、国际形势新变化、产业发展新约束,从数字化转型、产业融合创新、产业链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标准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认识、实践与前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等成果同样采取了团队合力取胜的方法。深耕于专业领域多年、富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既有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也有拥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资深专家,还有一些学术功底扎实、富有创新意识的中青年优秀学者。专家学者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深化细化研究,力争取得更多更有分量的成果。
聚焦全会重点领域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14个方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重点领域进行谋划和部署,深刻洞察中国式现代化客观发展规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着力方向。
本次发布的重大成果是学者们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与自身研究领域相结合的有机探索,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紧迫问题,增强自觉意识,主动为党和国家发展献智献策。
《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系统集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等成果,通过理论回应中国现实问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等成果高度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日益深刻的影响,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法治改革的底层逻辑》《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变迁中财税法规范生成机制研究》等成果聚焦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理念,更是中国人民民主的最新实践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一书从中国民主的百年历程入手,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商民主之间的逻辑关联。在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时代彰显的突出理论创新价值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君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最新形态,生动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民观。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国家政治生活和基层社会事务两大实现层次,人民群众的全过程参与有利于将人民当家作主理念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各方面。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集中体现。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集中优势学科研究团队组建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为全面研究诠释《决定》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相关内容,课题组多次召开讨论会,集思广益,分头赴地方调研,逐步深化认识,推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告诉记者,我们将《决定》各个部分有关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都纳入论文分析框架。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诠释《决定》部署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阐释财税体制改革影响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财政治理效能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改革。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一扎进去就是近15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力求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最新重大理论观点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出发,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关注点。谈及此次入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他说,我国经济实践的大量问题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而不是纯粹的满足资本收益的经济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释、论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涉及的重大理论观点,从唯物主义历史观角度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摆脱模仿、学习西方经济学著作论文的“洋八股”式的“规范”,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理论学术范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世界刑事诉讼之四次革命》以“国家—社会”为基点,以分权制衡为工具,观察了世界刑事诉讼的四次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表示,通过世界刑事诉讼四次革命的划分,可以研究剖析中国当下的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只有在遵循世界刑事诉讼革命内在规律的前提下,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总结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中国之治”的成功经验,才能创立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此外,《党领导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总结升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礼治秩序的理论构建与外交实践》《共同富裕:衡量指标与实现路径》等成果围绕改革开放经验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时代中国外交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扎实推进理论创新,从不同方面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
向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要答案
立足中国实际、突出问题导向,是贯穿《决定》的基本逻辑、基本遵循,也是我们深化全会精神研究阐释的基本立足点和着力点。胸怀“国之大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解剖问题,向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要答案,为党和国家决策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在中国平台经济勃兴的背景下,外卖骑手及其形塑的平台劳动形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萍历时7年,对19个城市进行田野调查,记录了外卖骑手悬浮于正式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过渡状态,撰写了《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在看到《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孙萍的报道后作出批示:“要鼓励、支持我们的学者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读懂当代中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孙萍说,以骑手为代表的零工就业劳动者的崛起,是一个集社会、技术、治理和劳动文化变迁于一体的议题。平台社会对于劳动者的管理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值得欣慰的是,孙萍和她的调研团队的成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56号)、《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国市监网监发〔2021〕38号)、《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2021〕1872号)……其相关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推动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的出台。孙萍说,数字时代的劳动者,值得被看见。诚如她所言,扎根中国大地的学者,也同样值得被看见。
30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研究始终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真切观照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始终立足于为解决中国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民众具有何种社会心态?如何评判当前社会所处的心态级别或者心态层次,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心态基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些问题可以在《流动性思维与社会心态》这本著作中找到答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满琪认为,流动性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土壤,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基于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用实证数据验证流动性思维如何影响社会心态的层次结构,她提出,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流动的时代,流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增长方式,稳定性思维难以适应流动的中国,唯有以流动性思维才能帮助个体应对各种挑战和变革,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个体也日益将流动性作为工具来应对社会现实,这种应对方式极具现代性。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撑。围绕当前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当代中国家庭转变对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牛建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20年数据和历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时期队列分析法、面板数据的分层混合效应分析、广义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提出了新人力资本的概念和内涵。她表示,家庭转变对子代人力资本发展具有复杂、多维多重、持久的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年轻一代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效率,需要从生命早期开始,关注先天及后天成长的各阶段,为人力资本的充分发展奠定基础。”她说。
研无止境,笔耕不辍。专家学者们表示,接下来要继续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努力推动全会精神转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紧迫问题,切实强化研究阐释工作的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着眼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研究,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学术高地。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