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永杰) 10月15日,“治水为民,兴水强国:《习近平关于治水论述摘编》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治水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羊城,共同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治水论述摘编》,加深对治水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为推进我国水环境治理的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江河湖海与地下水的治理涉及生态环境、健康卫生、营商环境、民生福祉和区域发展等方面,因此,治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课题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理理念与河长制的治理机制共同构建了中国式治水的价值—工具体系。河长制也离不开公众参与,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的关键是让居民从建言到行动,从关心私人利益转向关注公共利益,从简单投诉走向审慎理性的建言献策。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颜海娜长期研究河长制,她在《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一书中提出,“水资源的流动性、跨界性、产权模糊性以及水治理的综合性,导致了‘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的模式难以奏效,亟须创新治水方式和机制”。对此,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叶林表示,要摆脱“九龙治水”的分割管理,通过强化纵向权力机制和形成管理链条等政策设计,重新认识流域水资源治理的整体属性及其制度逻辑。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戴胜利分享了湖北省河湖长制的治理经验。他通过武汉市和丹江口市的调研,深入探讨了构建“无缝隙”网络河湖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机制设计和实现路径。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陈天祥认为,部分地方实施河长制后治污效果不佳,面临“形式治河”与“实质治河”的矛盾。他建议,应以问题为导向,找到“形式治河”的根源,倡导全民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水污染治理作为公共事务的顽疾,中央环保督察肩负着提升有效性和维护合法性的重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余敏江表示,中央环保督察借助中央权威、民众反馈与去中心化的信息聚合,成为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纠偏工具,为地方水环境治理创新提供了制度和社会空间。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敏认为,以河长制为例,中国环境公共治理经历了从管制到协治再到共治的演变,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治理工具由政府管制延伸至市场调节和社会治理,治理形态也逐步从科层治理走向协同治理与网络治理,治水共同体逐步形成。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唐斌表示,应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整合传统的生态治理机制,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设立生态总长,推动多长制的联动管理,从而提高生态保护的效率与效果。
研讨会由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MPA实践人才培养特色党支部协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