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在现代化叙事中日益凸显
2024年10月21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0月21日第2996期 作者:本报记者 白乐

  近年来,“全球南方”一词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新兴术语,引发广泛关注。“全球南方”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如何厘清“全球南方”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等相近概念之间的差异?如何理解中国与“全球南方”之间的关系?近期,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斯瓦兰·辛格(Swaran Sing)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他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而“全球南方”是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术语。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散、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等因素,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进程加快,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蓬勃发展,正在成为一股重塑世界秩序的关键力量。

  “全球南方”意涵发生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报》:南北关系一直是世界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而南方国家的作用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如今,“全球南方”一词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您如何理解二战结束后国际体系中的“全球南方”?

  辛格:近年来,“全球南方”的概念频繁出现在国际媒体中,使用频率大幅上升,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缘起上,“全球南方”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1969年,最早由美国左翼政治活动家卡尔·奥格尔斯比(Carl Oglesby)率先使用。

  如今,“全球南方”作为近年来再度兴起的一个术语,用于广泛地概念化一系列国家。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全球南方”国家,目前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依据地理概念,即一个国家是否位于南半球;二是依据经济参数,即一个国家发达与否。人们通常认为,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除了曾经的英属领土,如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中东少数国家,绝大多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都位于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因此,国际社会习惯把发达国家称为“北方国家”,把发展中国家称为“南方国家”。

  20世纪80年代,勃兰特委员会发布“勃兰特报告”,并绘制“勃兰特线”,将北纬30度线拟定为划分“南方世界”与“北方世界”的地理区分线,而不论一国是否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该报告也主张“北方国家”应向“南方国家”提供大量资本,以帮助后者实现现代化。1990年,联合国发布《南方的挑战:南方委员会的报告》,旨在帮助“南方国家”自主地实现发展本国的抱负。

  但如今,“全球南方”的意涵发生了很大转变。“勃兰特线”也失去了曾经的意义。许多学者认为“全球南方”并非严格指地理意义上的南半球国家,而是代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该解释结合当下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赋予了“全球南方”最新的内涵。“全球南方”更多地象征着一种“南方国家”之间形成的共同体,以及为其集体未来而努力的凝心聚力、团结一致。随着国际关系的日益民主化,“全球南方”国家愈加坚守自身的存在价值,也愈加关注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这使得西方大国越来越有兴趣与这些国家交往。

  包含多样化利益诉求的国家群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一些学者看来,无论是“第三世界”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像“全球南方”一词那样准确地描述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变迁。您如何比较“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概念?

  辛格:“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作为相近概念,既有重叠之义,也有各自独特的含义。相比于前两个术语,“全球南方”是一个涵盖更多维度的综合性学术概念。按照“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第一世界”是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西方国家联盟;“第二世界”是苏联领导的东方国家集团;“第三世界”指代既不隶属西方国家联盟也不属于东方国家集团的国家。冷战时期,“第三世界”国家拒绝加入大国博弈,希望保持中立态度。印度、埃及等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联合国承认民族自决权,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进一步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三世界”的概念也被许多学者认为已经过时。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个更好的表达,用以解释这些昔日贫穷国家拥有的经济新角色。相比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国家的划定标准更为灵活、广泛。它可以被视作一个包含多样化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发展水平以及利益诉求的国家群体,更多地反映出这些国家在全球主流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面貌,尽管其面临的外部挑战与风险仍然艰巨。

  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一员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位于北半球,但通常被认为是“全球南方”成员。您如何评价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关系?

  辛格:许多学者确实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像中国这样位于北半球的国家是否可以被归类为“全球南方”?如今,中国的经济增长成就有目共睹,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从地理概念和经济参数两个角度而言,中国在严格意义上或许不属于仍处于相对贫穷落后中的“全球南方”。从经济参数而言,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很有可能接近西方国家的标准。

  然而,如我们此前所讨论的,“全球南方”有着多样化、更为包容的国家归属标准,该术语更多地象征着一种因遭受西方压迫而形成的同舟共济的伙伴情谊,一种共同拥有的殖民记忆,一种一致的世界观、价值观与集体认同感。就此而言,无论何时,中国都将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我注意到,6月12日,习近平主席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开幕式发表的视频致辞中提到,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在9月4—6日举行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多次提及“全球南方”,例如,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热潮。

  共同的历史经历和相似的利益诉求,注定了中国从不在“全球南方”国家中谋求西方人士口中的“单极霸权”。在国与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或繁荣,都不能凌驾于他国之上,中国不允许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并以此标准严以律己。几十年来,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伙伴关系,这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南方”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遍地开花,改变了全球贸易和投资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以市场和利润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带来了气候危机、发展失衡等问题。长期以来,“西方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代名词。然而,事实却是,基于西方化的“华盛顿共识”造成了广泛的债务危机,尤其是在南美洲国家。此后,不少国际人士开始讨论“北京共识”,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也逐渐转向公平、均衡和可持续性。

  倡导“世界一家亲”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对于“全球南方”的未来与前景,您如何看待?

  辛格:如今,“全球南方”国家愈加自信,其世界观与全球治理观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砖国家在应对气候危机、金融治理和流行病等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着出色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向世界各地贫困地区提供救济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全球南方”国家倡导“世界一家亲”理念,这已经成为非西方社会的主流。中国的经济崛起重塑了全球治理的多个领域,印度在能源转型、缓解地缘政治冲突与暴力等领域也推出了卓有成效的举措。

  然而,西方的一些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选择向这些抱负高远的“全球南方”国家妥协或让步。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与话语权仍然有限。这种局限性也让人们反思,现存的全球治理结构是否仍存在许多有待填补的漏洞,国际体系本身的可信度应如何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共促世界和平,“全球南方”必须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支关键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非洲联盟被邀请成为正式成员,这是“全球南方”国家在提升影响力与话语权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当今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全球南方”在现代化叙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未来,其他全球性机制也应当越来越多地接纳“全球南方”及其智慧。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