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展现新气象
2024年09月02日 09: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2日第296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孙美娟

  摊煎饼、制作汉堡、叠衣服、弹琴、下棋、写毛笔字、搬运货箱、翻跟头……8月21—25日,记者走进“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在各展“绝活”的机器人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

  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虽然“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但人类很早就有制造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据《列子·汤问》记载,西周时期能工巧匠偃师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在古希腊神话中,青铜机械人塔洛斯肩负着守护家园的神圣使命……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梦想早已成为现实,千姿百态的机器人为我们构筑了人机共融的精彩世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变革的关键工具。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仿生等新科技、新产业融合创新的载体,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处于创新的爆发期,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的效果愈加彰显。通过充分挖掘机器人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特种行业、家政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可拉动新的消费,催生新的产业,扩大新的就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核心技术不断创新。截至2024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约占全球的2/3。与此同时,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经过十年快速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力量。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开展机器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完善“机器人+”应用体系,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推进实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并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表示,机器人是实现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之一。2023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过2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居全国首位。他强调,当前,机器人产业已进入新一轮变革机遇期,驱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未来,北京将坚持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产业协同和生态优化共联动,全力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

  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进化”

  “机器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产物,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集大成者。它以独特的能力和广泛的应用性,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正抢抓人形机器人发展机遇,加快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中,其技术难度是业界公认最高的。那么,人类为何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人形机器人?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具有通用性和智能性,能无缝使用人类工具,这使得它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和深化,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引领社会走向全新的智能化发展阶段,为各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领域广泛参与危险作业生产环节,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在特种领域,它将成为极端环境下执行科研探索、抢险救灾、安防巡检等任务的重要力量;在民生领域,它将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从提供家政服务到参与医疗辅助等,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难度极大,但近年来我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方面实现了多次突破性进展。例如,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发布了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实现了全球首例全尺寸纯电驱动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中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RRMM)及双臂协作系统(RTACS),为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新基础。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友军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形机器人在智能、交互、运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而言,尽管许多机器人已经能跑、能跳,甚至能翻跟头,但要真正进入千变万化的日常生活或工作场景中,还需要提升其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应用性。此外,我们还需通过制定人形机器人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符合人类道德和伦理价值,持续保障人类使用人形机器人的权益和安全,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和便利。

  “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朝着人形机器人专属部件与材料、人工智能赋能人形机器人设计、人形机器人运动智能、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等十个方向发展。”乔红表示,关于人形机器人运动智能,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实现三类能力。一是复杂地形行走。能够适应为人类设计的斜坡、阶梯、门槛等复杂地形和狭窄环境,实现稳定、自适应、抗干扰的行走。二是双臂协同操作。在下半身不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双臂协作,使用人类的工具和装备,完成高性能操作任务。三是“软补硬”技术。在硬件性能欠佳和传感信息匮乏时,通过“软补硬”技术系统寻找并充分利用环境和信息,弥补硬件的不足,实现高水准的任务执行。

  “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和生活工具正在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这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还点亮了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我们要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创新的原则,积极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推动机器人科技和产业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