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敢于涉险滩”,改革这篇文章在中华大地上越写越深入、越写越出彩。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具有战略影响的重大事件,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将迎来多重宝贵机遇。作为国家改革道路上的里程碑时刻,此次全会以令人满意的答卷庄严宣告: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为新征程上的纲领性文件,将为中国改革翻开崭新的时代篇章。为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谋划、部署与决策的意义,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日本拓殖大学海外事务研究所教授富坂聪(Tomisaka Satoshi)。
制定中长期发展路线图与时间表
《中国社会科学报》: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被视为中国政治日程表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您如何解读此次全会有关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主题与方向?
富坂聪: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面临通胀高企、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的背景下,此次全会备受瞩目。外界认为,通过阐述未来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次全会让世界走近中国,知晓中国下一步的改革重点。作为了解中国改革的重要契机,全会事关中国战略全局、长远愿景、前途走向。在对过去曾经实施的政策进行评估的同时,全会为未来的改革举措提出一系列新的指导意见,这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的部署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列出截至2035年要完成的一系列改革目标,全会为中国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历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议题,“改革”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主题由来已久。从字面含义看,“改革”二字涉及“改进”与“革新”。对于近年来的中国而言,相比于“改进”,“革新”似乎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主题。中国充分意识到,当前的改革迫切需要适应国际国内环境的多重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这些变化包括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民群众新期待等。在《决定》中,“进一步”“全面”“深化”的字眼,彰显出中国面对新形势,不断适应新状况的决心。
此次全会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决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些论述是中国努力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结果。对于今日中国而言,民生的着力点发生了明显转变。民生的目标不再只是物质层面的温饱问题,而是关乎幸福感、满意度与获得感的生活品质问题。过去,中国通过消除贫困等举措在民生福祉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如今,这一重点转向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济体制改革是关键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全会强调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重要性。外界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仍是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方向。您对此作何评论?
富坂聪:二十届三中全会释放的信号表明,经济仍是改革的主旋律。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被寄予厚望,即以出色的能力为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制。中国充分认识到,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核心,并对各领域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在阐述总目标时,《决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作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的论述。这体现了中国对于自身所走的经济道路的深刻认识。
中国也认识到,在经济决策部署方面须注重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从而使国内市场经济和投资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标准。例如,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引入市场因素的混合经济,即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结合,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了巨大飞跃。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达到某一个特定阶段,曾经创造大幅经济增长的人口出现消退趋势,老龄化等问题随之出现。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模式,也需要不断为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创造新动能。这在中国所追求的经济现代化理念中得到了强调。这一过程必然伴随或多或少的“阵痛”,但“阵痛”往往能够激发出更大的勇气与力量。《决定》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要求,即是中国用行动证明这一点的体现。
此外,《决定》多次提及“平衡”二字。近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举措强调平衡性,例如,采取相关措施缩小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差距。如今,资本主义社会陷入困境的一个因素,是少数利益集团为攫取财富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化。为走出这一困境,当前的美国和日本都以形成“厚实的中产阶层”为前进目标,但从现状来看,离目标的达成还差很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提高个人致富的积极性与保障社会财富分配的均衡性,二者并不矛盾。在稳步推进实现长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具备高度的调整、平衡能力。这一点在《决定》所传达的信息之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决定》强调,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系统”也成为《决定》的关键词之一,对此,您如何解读?
富坂聪:在中国,改革无疑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总体性的系统工程。全会在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时,反复强调“系统”对于改革的意义,提到了“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而在西方国家,如此具有系统意义的政策通常很难制定与实施。在国家层面部署长期战略并不断赋予其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是西方国家缺乏的能力。在一些西方国家,选举过程中作出的相关承诺通常是短期的,内容往往与为企业减税或其他诱人的政府“施舍”措施相关。然而,许多承诺最终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空谈,不仅未能解决西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反而带来了一系列后果,如财政紧缩。此外,为了强调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不同,突出自身执政的新颖性,一些西方国家的现任政府经常会否定前任政府的工作,从而导致长期持续的国家政策的制定难上加难。
坚持向世界敞开大门
《中国社会科学报》: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强调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您如何看待这一点?
富坂聪:我注意到,《决定》中传递出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息,这一信息对于世界而言意义深远。“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都是中国坚持向世界敞开大门的积极信号。
值得赞赏的是,中国在强调自身振兴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与其他国家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坚持向世界开放的优秀典型。通过开放、合作、团结、共赢,中国成功打造了一个联通多国的庞大经济区。此外,在强调利用庞大国内市场优势的同时,中国始终把扩大进口作为使命之一。这一使命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性会议为标志,并取得了实际成果。
近年来,中国国内电动汽车的生产与销售迎来了黄金时代,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依旧对美国电动汽车敞开怀抱。事实上,这并未冲击中国的本土产业,反而为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就此而言,近期美国和欧洲采取的贸易关税壁垒措施,反而给其国内产业带来了风险。
在百年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谈及风险,在《决定》中,“安全”成为一个高频词。改革与安全相伴,成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现象。对此,您如何评价?
富坂聪:中国改革开始重视国际安全的重要性并非偶然。“开放”总是与风险联系在一起,国际环境中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可能随时发生,许多国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地缘政治冲突的洪流中。在这样一个充满风险的国际环境中进行改革,安全无疑是一个重要主题。为此,中国尤其需要应对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特别是在西方国家蔓延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如《决定》提到的那样,“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如今,一些西方国家中存在不乐见中国崛起的势力。这些势力通过发起舆论战、制造国际分歧等方式,想方设法动摇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其使用的手法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新花样”。尤其是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对中国抱有很大戒心,用零和思维看待中国,并将一些西方盟友卷入其中。为了维持霸权,美国正在破坏全球供应链,由此造成的后果对世界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变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内在瓶颈。发达国家对经济增长乏力感到不满,并将其归咎于政治,这往往导致国际合作以惨痛的政治代价为成本。另一方面,在信息与新闻铺天盖地的今天,有关中国资料的误读与错读时有发生,这导致了外界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不足与认知偏差。比起“报道正确的事情”,一些西方媒体更重视“销售成功”。
中国的改革道路依旧任重道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中国意识到,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因素,克服国际形势不利因素带来的重重障碍,是保持改革进程行稳致远的先决条件,也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前提。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