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人才动能
2024年04月01日 10: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日第286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通讯员 李敏 张毛龙

  3月24日,由江苏省委人才办主办、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的“人才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与会专家从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改革等方面展开热议。

  推动高端专业人才的流动和集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一个地区的人才发展水平对新质生产力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努力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创设集聚创新人才的环境,让高端专业人才的流动和集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常态。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提出,探索建设“2+N”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的实现路径,推动人才链支撑“四链”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同时开发和编制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新能源汽车、细胞治疗药物等产业图谱与人才地图。

  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如何在基础研究周期长、产出不确定等发展规律下探索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使用与评价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光谈到,通过做强人才链引领和支撑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建设江苏的“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标杆。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依靠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认为,人才作为知识和技术进步的载体,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前提条件。当前,我国在新质生产力领域还存在相当大的人才缺口,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加快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系统培养、吸引、留住、用好大量优秀人才,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结构和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人才红利”

  与会学者表示,要明确认识到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的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成长企业人才发展路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崔铁军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谈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要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从完善培育机制、激励担当作为、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为人才发展创造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真正让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同频共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人才动能。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凯认为,高校是科技创新突破的重要策源地,而企业则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发动机,因此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畅通联络和有效协同。要多措并举,建立高水平人才从大学、科研院所到企业之间的双向流通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推动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高成长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生力军,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生长极。”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南京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表示,高成长企业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资源,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和战略支撑力。因此,要围绕探索产业人才清单体系、构建人才发展平台体系、完善人才激励保障体系等,探索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成长企业人才发展路径,创新引培、转化、服务、协同等机制,构建高成长企业高效的人才供给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会上,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金生发布年度研究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图谱与人才地图”。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在人才引进、产才融合、服务项目等方面不断发力,集中优势资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建设。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