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有可为
2024年03月11日 14: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11日第2849期 作者:记者张译心 通讯员王苒

  本报讯 (记者张译心 通讯员王苒)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论坛近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论坛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与会学者凝聚共识,为促进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多位与会学者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在交通方面,“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建成,跨县(市)域通勤日益密切;在产业方面,市场主体规模显著增加,产业创新呈现两个集聚新特征;在生态方面,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流域水质总体改善明显,水污染态势得到遏制;在公共服务方面,三地合作机制逐步完善,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此外,三地职能结构进一步完善,区域空间结构进一步清晰。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田学斌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全面落实。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旭东则认为,京津冀三地科技园协同创新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创新成果还存在区域内落地转化难、供给与创新需求存在错位的问题。三地科技园区政府跨区域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京津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有可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侯永志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资源富集,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强,在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应当也可以大有可为。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示范框架,强调坚持存量有组织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增量进一步优化,培育区域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流量的持续做“活”,构建区域新联系;坚持变量寻找突破,拓展区域新空间;坚持常量不断做“新”,重塑区域新品质。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过程中需发挥好“双城”主引擎作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强调,要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需坚持以系统观念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双表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把握好推动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核心关系;立足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聚焦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系统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当前,应强化天津港与北京空港和陆港的运输衔接以及港口延伸服务。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应用实验室主任刘玉海提出,拓展京津空港在航空物流领域的合作,从衔接供需上重点拓展服务京津冀发展的航线,有效承接北京交通物流业的疏解;推进精准化的补链延链建链,重点解决缺链短链弱链等问题,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打造相互连接的产业合作网络。

  论坛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南开大学、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等机构承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