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社会史学者春节调研忙
2024年02月26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6日第2839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春节期间,山东省莱州市西障郑家村的西海地下医院旧址,迎来一批探访抗战老兵郑梦清老人的青年学子。这群追寻80多年前“红医”足迹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是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医学与文明”研究基地的团队成员。他们正在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化成的带领和组织下,开展“中国乡间医人、医事、医史口述史调研项目”第16次实地调研,通过搜集“红医”史料,赓续中国共产党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传承新中国基层医疗工作者优良的医学传统。

  发挥经世致用之功

  抗战时期,西海地下医院在艰苦条件下曾成功救治2000多名伤病员,为胶东地区的抗日军民提供了珍贵的医疗保障。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史和医疗史,生动展现了掖县(1988年改为莱州市)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辉煌篇章。西障郑家村作为当年地下医院的医疗区之一,其事迹至今让当地村民引以为豪。春节假期,万家团聚,正是社会调查的佳期。调研第一小组的成员来到该村,采访了中共掖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创立者郑耀南之子、抗战老兵郑梦清。年近百岁的郑梦清老人深情地回顾了父亲郑耀南和母亲周修珍于1941年动员该村村民历时三个多月修建地道、救治伤病员的过程。他讲述的史实,极大丰富了关于西海地下医院的口述历史资料。

  据李化成介绍,此次“中国乡间医人、医事、医史口述史调研项目”共招募全国高校学子174人。他们在春节期间,围绕“当代中国基层卫生事业建设亲历者访谈”等调研主题,开展了大量口述历史访谈、文献搜集、科学研究等工作。

  作为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乡村医生长期奋战在国家基层医疗战线,在“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他们脚踏实地的奋斗历程需要人们来记忆,他们默默奉献的医者精神也需要弘扬。李化成希望通过“中国乡间医人、医事、医史口述史调研项目”,留存乡村医生的时代记忆,提炼他们的行医精神,并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国模式”,为中华民族的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进入21世纪以来,医疗社会史研究引起中国学者广泛关注,优秀论著不断涌现,有关问题的探讨日益深入,在当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截至目前,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策划并组织完成了15次调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全国百余所大学的千余名学子积极参与。团队走遍全国各地,对近千名“赤脚医生”、乡村医生进行访谈,记录他们的行医历程,传承他们的乡医精神,调研他们目前的工作状况,形成调研集录/报告等共计966份、文字转录稿等材料967.9万字,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份政策建议和咨政报告。

  展现医学人文价值

  青年教师刘献鹏告诉记者,通过田野调查、记录采访内容、撰写调研报告等途径,这些学子从青涩的新手逐步发展成为对医学与文明研究、口述史学领域充满热情的“小小专家”。第16次调研活动小组长汪玥已是第五次参与此类调研活动。“起初我只是作为调研成员参与田野调查,后续四次均担任组长,负责小组调研活动的组织和进度安排。”在汪玥看来,口述史调研既是富有挑战性的实践过程,也是参与者的成长历程。在团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青年学子得以深入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体会到科研探索带来的愉悦。这些经历都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柯西钢介绍,该校医学与文明研究院紧密围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整合多学科研究队伍,探索医学对文明的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中国乡间医人、医事、医史口述史调研项目”于2016年夏正式启动,为陕西师范大学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项目。该项目的系列调研活动让学者的研究走出书斋、走近人民群众,通过对乡间医人、医事、医史的田野调查,积累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众的医学相关史料,借助口述史的方法,利用录音、录像、采访等手段,使封存已久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为医学事业的传承发展提供扎实的史料依据。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