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
2023年12月26日 10: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26日第280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12月9—10日,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40届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与会学者就深化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阐释,探讨“第二个结合”对于开拓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创新视域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阐释

  经过20世纪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洗礼,作为一种文学实践形式与文化实践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体现出多面的理论形态,并产生多种理论阐述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阐释的理论范式、理论特质、思想体系以及问题领域成为研究的焦点和难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亚敏谈到两种生产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启示。两种生产理论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唯物史观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除从物质生产资料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考察文学作品外,从人自身的生产探讨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同样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仅需要关注社会历史,而且应关注“人的生产”。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赖大仁解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成路径与阐释路线。他提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意义的阐释应着重突出总结历史经验和联系现实问题,对文艺意识形态论观念进行当代阐释,建构新的文艺观念;并按照实践功能论的阐释路线,充分重视文艺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梁展探讨19世纪40年代初期马克思为寻求新的革命和社会主体而付出的种种思想努力,揭示无产阶级政治共同体的思想谱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吉方认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发生了理论范式上的重要转型。具体表现为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向把握其整体理论范式和经验研究格局转变;由以往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摘述向整理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与思想转变;由研究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方法向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文本阅读与经典阐释的系统性、科学性、学理性转变。

  开拓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新视域

  回到经典阐释立场,有助于重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本学研究范式。呼应当代问题,不断吸收有益研究经验,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生命力。由此,与会学者关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表示,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理性化形成完整的理性结构与体制。在理性结构上,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基本逻辑,坚持“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彬彬”的文学标准,坚持“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理性批评方法。在理性体制上,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在中国历朝历代治国理政中成为国家文艺制度与政策的基本法理。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员党圣元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文艺创作、文艺鉴赏和文艺思想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艺思想正因为凝聚着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精神、理念、气韵、神采,才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知识谱系和理论系统。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季水河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两个结合”,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文艺实践的现实需要,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批判性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文艺经国”论,创造性地转换了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论,创新性地化用了中国古代的“民惟邦本”论,综合性地融汇了中国古代的“文艺创新”论,从而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放鸣表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应当立足新的时代语境,积极探索“第二个结合”所展现的创新空间,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的构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会议由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