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实践新论域
2023年09月25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5日第274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宏大的社会变革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丰富内容。社会工程研究致力于探索将理论命题转化成操作性命题。通过社会工程的方式发挥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社会功能,实际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新视野和新领域。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社会工程理论研究更加凸显了宣传阐释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特征与时代价值。为深入探讨社会工程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意义,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工程交叉研究的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宏波,旨在从学理层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实践论域。

  社会工程研究开拓马克思主义实践新论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工程研究的关系?

  王宏波:这个问题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谈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变革世界和建设世界的理论,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它的实践形态经历了从社会运动到政权革命,再到社会工程的转变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以后,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个实践形态;以推翻剥削制度为指向的无产阶级政权革命是第二种实践形态,俄国的十月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权革命的成果。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主题客观上由政权革命转变为国家建设。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就是国家建设的社会工程问题。因此,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新形态。没有社会工程的实施,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任务就只能停留在理论解释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事业的本质就是社会工程活动。社会工程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为什么说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形态?

  王宏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对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运用谈起。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要运用这个基本规律,就必须采用社会工程的形式。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运用的逻辑要求。

  一方面,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提出新的生产关系模式需求。当生产力发展需要突破原有生产关系的具体模式时,改变生产关系就成为迫切需要,需要用新的生产关系模式替代旧的生产关系模式。但是,新的生产关系模式只是作为历史的需求被提出来,还不是现成的生产关系模式,这时就需要人们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它所需要的生产关系的具体模式。所以,在新旧生产关系转换的时间区间内,设计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关系模式、怎样设计这个模式,就成为社会工程活动的核心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又给新的生产关系的设计提供了评价准则。人们可以根据新生产关系的需求去设计,但是所设计的新生产关系的具体模式怎么样才算合理?判断的标准仍然是看其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由此来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过程明确提出了在新旧生产关系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设计和实施新的生产关系问题,同样也提出了上层建筑某些环节的创新性设计问题。如果把新生产关系形式与上层建筑的新环节等设计与实施理解为新制度设计与实施的话,那么以新制度形式的设计和实施为主要活动的实践就是社会工程。因此,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种实践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既然社会工程是实践形态,那么社会工程活动的基本过程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王宏波:社会工程活动的基本过程表现为问题界定、理念建构、模式设计、过程设计与分析、具体实施等六个环节。其中,理念建构、模式设计和过程设计是社会工程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工程活动中建构与设计的主要特征。

  先说社会工程的实践理念建构与模式设计。社会工程起于问题界定,当明确问题以后,就要建构问题解决的基本理念。理念是其活动开展的指南,是人们在实践中关于“做什么”和“如何做”的总体性思想观念,其建构过程需要处理真理、价值、情境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真理、价值和具体情境综合集成的产物。当实践理念确定以后,以理念规范其模式建构就又成为一个关键环节。模式是理念的具体化,就是要把理念所规定的内容在其模式所具有的结构、过程、方式上体现出来,把理念原则操作化。因此,理念建构是模式设计的思想根据,模式设计是理念的具体展现环节。

  再说模式支配下的社会过程设计。当社会工程的模式设计完成以后,就要以社会模式为蓝图进行社会工程的实施过程设计。所谓过程设计,就是把实践模式的基本要求按照时间序列动态化。基于此,社会工程的实施过程是在模式支配下的社会实践过程,有什么样的社会工程模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工程过程。这里必须说明,特定的社会工程模式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社会模式的适应性转换也就构成了一般社会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所以,研究社会发展的过程性特点,应当联系具体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转换来进行。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此看来,建构性设计是社会工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

  王宏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构性设计就是前置思维、蓝图规划。社会工程中的模式设计和过程设计,就是把所做的事情在未实施之前全方位全流程地规划清楚,因此说,社会工程中的设计具有系统性特征。比如,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注重系统性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要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说明了顶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旨在切实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系统工程有效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更好地把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转化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实践,进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与具体部门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同,社会工程研究不是以发现某一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为对象,而是以建构一个新的社会事实为目标。社会工程是一个实践思维的领域,它具有综合集成的方法论特征,既是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应用的一个重要形式。这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工程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和价值统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工程实践结合,把理论思维和社会工程思维相结合,能进一步加强其实践针对性、提升实效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创新理论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凝结成的时代思想精华。作为新时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研究阐释,是深化社会工程研究的重要实践领域。

  社会工程研究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基于上述分析,社会工程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王宏波:只有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上升为新的理论形态,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才能实现理论创新。社会工程借鉴社会科学、工程科学和系统论的思想,汲取工程思维方法,规划社会蓝图、设计社会发展模式、制定政策和制度的社会建构。因此,研究社会工程问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三点理解。

  第一,社会工程研究进一步深化研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建设性“变革环节”的实践规律,是开掘马克思主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论域。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包含着生产关系变革性历史环节,这是指当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必须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形式。这个历史性环节的实践主题,是寻找“怎样变革”的思路和解决“用什么”去变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这个建设性变革环节中,建构性设计是关键因素,也是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因素。从社会工程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建设性“变革环节”的实践规律,研究人们如何进行社会改造、社会设计和社会建构的理论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深化开掘的新论域。

  第二,研究社会工程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有效路径。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离不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这是因为建设规律与建设模式互为表里。社会工程关于社会模式支配社会过程、社会过程决定社会模式转换的理论,有助于延伸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研究的深度和层次。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得中国发展道路及其实践表达方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命题。社会工程视域下的社会模式是结构、过程与方式的统一体。研究中国发展道路与实践形态,也需要从这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才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进一步从社会模式转换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上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研究。

  第三,研究社会工程是阐发中国经验的重要切入点。中国的发展经验有很多,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强而又富有智慧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创新性战略举措,以社会工程战略思维谋篇布局统领各项基本建设工程,都充分体现着社会工程的理念和实践创造。如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建构中国发展新格局,实施雄安新区建设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等,都是新时代宏大社会工程的鲜明实践形式。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的社会工程思维与方法论,立足中国实践,不断提升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学术自觉,为深化社会工程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领域,作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