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裁的八种途径
2023年07月20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0日第2695期 作者:张宇燕

  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义,国际制裁指的是由特定行为体,通过让其他特定行为体遭受损失和损害来迫使后者按照自身意志行事而主动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是非暴力、非合作的惩罚性或警示性行动。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及其盟友伙伴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制裁,制裁的范围、力度、频率均史无前例,制裁形式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说,制裁尤其是经济制裁业已成为美国维护其全球霸权的基本手段之一。为了深化对制裁目标形成和实施过程以及效果的理解,有必要对形式多样的制裁手段进行分类。概言之,制裁特别是直接或间接与经济有关的制裁,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八类手段或途径。

  一是从价制裁。凡是直接对国际贸易投资在价格或成本收益上产生影响的制裁手段,均可归属于从价制裁,如提高关税税率、控制或限定贸易品价格、操纵或影响汇率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俄罗斯出口石油进行限价,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二是从量制裁。凡是对贸易投资在数量上产生直接影响的制裁手段,即为从量制裁,例如,对进出口商品与服务实施配额甚至禁运或进口抵制,通过限制高端设备出口进行技术封锁等。相关案例是,20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争端后日本被迫采取自动出口限制;近期欧盟宣布在2027年前结束对俄罗斯化石燃料依赖。

  三是从员制裁。制裁对象凡是涉及具体人或特定机构的制裁,均可归入此类,如驱逐外交官、限制甚至全面封杀科技文化人员往来、实施歧视性移民与难民政策等。美国公布俄罗斯官员或工商界人士制裁名单、炮制中国企业“黑名单”、拒斥中国籍学生就读美国大学尖端理工学科,均可被视为从员制裁。

  四是从资制裁。凡与资金往来有关的制裁都可列入从资制裁,如停止、撤回或限制投资或出资,阻断融资渠道,降低金融机构评级,罚款,冻结境外资产甚至外汇储备,减少或取消贷款与援助等。相关事例一是世界银行暂停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建项目拨款和开展新项目,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向美国证交会申请登记发行美元全球债最终未获批准。

  五是从网制裁。将某国、某实体、某个人部分或全部逐出特定数字网络或系统,即为从网制裁,比如切断互联网接入或取消入网资格等。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相关事例首推美欧联手将俄罗斯众多金融机构踢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以及美欧多家互联网供应商切断与俄罗斯供应商联系或停止向俄罗斯人办理运营证书。

  六是从盟制裁。运用联合、说服、拉拢、威胁等手段形成多国集体行动的做法,当属从盟制裁,比如制裁国发起创立针对竞争对手的区域性集团组织,或集体拒斥由对手操办的重大国际活动。美欧设立贸易技术委员会(TTC)和以美为首创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其矛头均指向中国。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相互抵制莫斯科和洛杉矶奥运会,其景历历在目。

  七是从名制裁。占据“道义”制高点、利用国际话语权以求“名正言顺”地贬损和羞辱对象国,乃从名制裁的基本特征,比如将某些国家列入黑名单或贴上侮辱性标签。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曾将苏联定义为“邪恶帝国”,21世纪之初又将伊朗和朝鲜等国定义为“流氓国家”。通过各种指标体系对各国进行排名,也是一种将对手污名化的常用手段。

  八是从规制裁。“规”在此指包括标准在内的规则或制度。凡是与规则设立和执行相关的制裁就是从规制裁,如推动设立非中性的多边或区域规则,创立或修改本国法律,制定加大对手成本的歧视性标准。世人已经见识了美欧推行所谓“友岸外包”标准以替代基于效率原则的国际分工,以及美国将国内法外推,通过所谓“长臂管辖”打压竞争对手。

  以上八类制裁手段或途径虽说是依次列出,但并非处于同一个维度。在一定意义上讲,从规制裁、从名制裁和从盟制裁比前五类制裁要高一维度。因为非中性规则的确立与执行通常体现在其他各类制裁实践之中,将对手钉在道义耻辱柱上无疑有助于提升其他各种制裁的“合法性”,与盟国和伙伴结成统一战线显然能够加大其他制裁的有效性。在具体制裁实践中,发起国通常会根据特定目标单独或混合使用上述各种制裁手段。总体而言,制裁是发起国通盘考虑其绝对或相对损益得失的行为,而目标国是否屈服于发起国要求,主要取决于其经济或安全对外依赖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历史地看,制裁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有不少。眼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的确使后者经济遇到了困难,但困难程度又远低于制裁初期人们的普遍估计。制裁的长期持续会在俄罗斯造成何种后果,又会给西方国家带来哪些事与愿违的局面,目前看还都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