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进程,需要树立系统治理理念,全面而有重点地统筹推进。
第一,各级各类教育及其各要素改革要统筹推进。各级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小学)、高等教育(专、本、硕、博)、职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职业硕博)、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全面统筹规划与重点推进,建设一个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乐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脱节、割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以及“双一流”大学与应用科技型本科院校和职业本科院校之间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联系与衔接上。将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划归不同职能部门分管,往往造成各个部门各管各的事,各唱各的曲,不能很好地厘清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边界与衔接,不利于不同类型院校的分类定位、特色办学、科学发展。同样,科技、教育、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具有各自重要的作用,从各级政府管理职能划分来看,三者分属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不同部门管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割裂与脱节。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必须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统筹协调三部门系统之间的一体化推进工作。
为做好统筹推进教育的系统改革与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基础教育的“基点”地位要全面扎实牢靠。要统筹做好城乡、校际的均衡化发展,还要统筹做好学校特色化发展、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东中西部、城市与乡村、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不均衡,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统筹兼顾,积极推进均衡化发展。另外,一些地方把升学率、统考成绩、学科竞赛成绩尤其是高中的重点大学录取率、北大清华录取人数等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标准,而没有把学校特色化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等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小学教育在原有科目基础上,又陆续把足球、传统武术、游泳、书法、绘画、钢琴、舞蹈、国学、手工、制作、劳动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纳入中小学课程中,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课业负担。这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课程无疑都很重要,但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全面学习,应在基础必修科目学习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兴趣、爱好、特长等,使学生有选择性地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人人都学全部内容。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统筹兼顾,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个性化的选修科目,以促进中小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三,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技术强国”的重要支撑作用。职业教育要建立包含中职、高职高专、职业本科、职业硕士、职业博士以及成人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的大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既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又是密切交融、交汇、贯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因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要统筹规划,并整体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建设职业教育强国,需要大力改革、发展与完善的方面还有很多。一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二是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方面的衔接,鼓励应用科技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三是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融通,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科技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四是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五是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六是建设产教融合市域共同体,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七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安全等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八是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台。这些方面都需要下大力气予以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
第四,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作用。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必须要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必须统筹好不同类型高校的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每一种类型都应有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区域一流、特色一流的院校体系。即便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不是一个水平、一种模式齐头并进地推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应建成世界旗舰大学,它们中的部分学科和专业要特色鲜明,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要为世界未来发展、人类共同福祉以及我国重大建设、重大战略需求作出重大贡献。作为高等院校主体的地方院校应全部转型为应用科技型院校和职业技术型院校,分类建设应用科技型(工程技术型)、应用科学型(工程型)、应用技术型(技术型)、行业特色型和职业技术型等特色化、产业化、行业化、职业化、多元化的高等院校体系,不同类型高校也要建成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区域一流、特色一流的院校体系,不应把它们作为“双一流”院校之外的次等院校、末等院校来看待。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从注重“管理”走向注重“治理”,提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高等教育治理要精选苗圃,厚植培土,供水施肥,阳光涵养,“无为而治”;要注重形成宽松、自由、民主、探究、创新式的教学氛围、学习氛围、科研氛围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与科研评价体系。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教室革命”,应立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改变隔几年就来一场铺天盖地的各种“计划”“工程”“项目”等运动式改革与考核评比,同时还要统筹加强新的改革与历次改革的衔接性、协调性、系统性、发展性。高校不应被各类名目繁多、极不科学的“大学排名榜”牵着鼻子走,从而片面追求“排行量化指标”,落入同质化陷阱。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职能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来统筹推进与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科研评价要形成一个较为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不同类型高校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上要形成不同的评价体系。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要统筹做好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的结构与比例规划,不应简单地用“留学生比例”来评价高校,还应改变部分高校对来华留学生巨额资助以及给予其“超国民待遇”的情形。
总而言之,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厦门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