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彼得·潘》一直是备受几代读者青睐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而彼得·潘之父詹姆斯·巴里(Sir James Matthew Barrie,1860—1937)亦是跨越两个世纪的著名作家。他的剧作曾是伦敦各家剧院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其小说也很畅销,最终他将长盛不衰的童话剧《彼得·潘,一个不愿长大的男孩》改写成长篇小说《彼得与温迪》(Peter and Wendy,中文版都称为《彼得·潘》),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常青树。
巴里曾在英国文坛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担任过英国作家协会主席,被授予从男爵爵位,成为包括其母校爱丁堡大学在内的大学名誉校长,故乡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并为他建立故居博物馆广为传播弘扬其文学声誉。而现实生活中巴里靠自己一部又一部童话剧的成功上演和小说的畅销获得了很高的版税收入,跻身富翁阶层,甚至成为名人圈的“群主”,交游甚广,他的板球俱乐部就是他交友的场所,当红作家和戏剧家都被他收入麾下,包括大文豪哈代和萧伯纳等,出入皆为名流。
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穷织布工人的儿子,身高一米六,身体瘦弱,留着一撇黑胡子,没有什么引发争议和轰动效应的作品,如所谓批判现实的长篇巨制(像哈代和威尔斯那样),竟然能靠着优雅魔幻的一系列童话剧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从而在英国上流文化圈里搅得风生水起。他的想象力和编剧才华实在了得。一双清澈又眼神迷茫的天真大眼睛一直到中年都没有变,是天生的童话叔叔模样。
其实他的成功似乎可以说是他心灵痛苦升华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最本质主义的作家,他的成功、风光与心灵的苦楚凄凉是难解难分的。在电影广播尚不发达的时代,剧场造就了他。当人们沉溺于他奇思妙想的童话剧中不能自拔,孩子们从他的“仙人剧”中汲取想象的营养和快乐时,谁会关心这个目光清澈忧郁的长不大的童话叔叔和童话爷爷心灵的凄惨呢?他不是出卖苦难的作家,他出卖的是魔幻和快乐,其源泉却是凄凉。当人们欣赏着童心的美好再现,歌颂着“每个成人心中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儿童”,有没有注意到那个长不大的儿童本来的样子?
他的多数作品里都有美丽的年轻母亲甚至小妈妈,然后就是不愿长大的小男孩。这样的形象最终在小说《彼得·潘》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经典程度。谁注意到巴里的童年与后来写作的关系,就会发现,这个繁复的童话套娃,一层层拨开去,那个本质的孩子巴里就在最里面瑟瑟发抖。
巴里的父亲是个织布工人,母亲也出身穷苦,外婆去世后,还是小女孩的母亲就成了照料全家的“小母亲”。巴里六岁时,母亲最喜爱的二哥大卫不幸去世,她悲痛欲绝。敏感善良的巴里为了安慰母亲,就经常穿上哥哥的衣服,打扮成哥哥的样子、学着哥哥说话。母亲有时甚至会将他误认为大卫。在母亲心中,大卫就是永远长不大的12岁男孩。巴里是不是也就生出了永远不要长大的心理固结呢?这简直就是作家劳伦斯与母亲关系的又一个案例,都是小男孩代替死去的兄长慰藉母亲的故事,善解人意的男孩做了兄长的替身,从而长不大,从而活成了童话。
多年后巴里在伦敦偶遇另一个“小母亲”,她是戴维斯家几个孩子的母亲。那是在伦敦的肯辛顿公园,几个小孩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还扮作童话中的仙女和海盗。这一幕打动了童话叔叔的心,情不自禁成了孩子们的玩伴,进而发现他们是他的邻居,他们有一个美丽的母亲西尔维亚。戴维斯家的孩子就这样成了没有儿女的巴里的玩伴,他给他们讲故事,带他们出游,在孩子们的父母去世后,按照西尔维亚的遗嘱,巴里成了他们的监护人,如父如兄,更像失去母亲的孩子头儿。其中一个孩子就叫彼得,或许就是彼得·潘的最初原型。当然真正的原型或许就是巴里自己吧。不幸的事接踵而来,之后戴维斯家有两个孩子死于非命,巴里美丽的演员妻子竟然抛弃优越的富人生活,与小他们20岁的朋友、作家吉尔伯特·坎南私奔并最终结为夫妻,给了巴里致命的一击。
后来巴里找到伦敦名媛、前首相的儿媳辛西娅·阿斯奎斯来做他的秘书,开出了很高的工资,当时的1500英镑年薪是小学老师年薪的14倍。但人们评论说巴里此举概出自本真的情结。阿斯奎斯夫人是侯爵女儿、前首相儿媳,更是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气质美人。巴里有她在身边,自己的“小母亲”情结得到了疏解,还能接近“小母亲”的孩子,一举两得。
这位美丽的阿斯奎斯夫人近朱者赤,后来成了一位小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而且她与劳伦斯关系密切,甚至启发了劳伦斯的创作灵感——她的本姓是查特里斯,劳伦斯的压轴小说大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查泰莱夫人外貌上与她有惊人的相似,被认为是劳伦斯想象的源泉,而且查泰莱的姓氏发音与拼写都与她的父姓查特里斯是谐音。
不知道巴里是怎么看待阿斯奎斯夫人与劳伦斯之间的关系的。最终巴里在去世前将《彼得·潘》版权之外的全部财产都留给了阿斯奎斯夫人(书的版权则捐给了一家著名的儿童医院),说明他对这位蕙心兰质的贵族夫人秘书喜欢到了极点,一个老男孩与一个美丽的“小母亲”的故事就此画上了句号。
(作者系作家、翻译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原译审)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