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汉学家鲁惟一的百岁庆典
2022年01月13日 08: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3日第2329期 作者:赵静一

  2021年11月2日,傍晚时分,我骑上闲置已久的自行车,带着一身的轻松愉悦在剑桥穿行。此时的大学城正是色彩斑斓的深秋,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和天边的云彩,依然是当年徐志摩眼中的模样。完成了一天的功课,学生们披上黑色学袍,手持一瓶葡萄酒,踩着石板小路赶赴学院的正式晚宴。时下的英国仍然处于疫情之中,不过学校里的气氛已慢慢活跃起来,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这是疫情以来我第一次在夜晚骑车“入城”,为的是参加一场特别的活动——由剑桥大学亚洲及中东学院荣休教授、唐史研究专家麦大维(David McMullen)为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鲁惟一(Michael Loewe)先生举办的百岁生日会。鲁惟一生于 1922 年,按照中国传统,2021年举办的是虚岁寿席,麦大维教授称之为 “100 sui celebration”(百岁庆典)。作为当晚三十位受邀嘉宾之一,我心中甚感荣幸。

  “喝上一杯美酒,继续争论”

  生日会在圣约翰学院的老音乐堂(Old Music Room)举行。推开厚重的木门,好像一下子走进了电影之中。房间四壁和天花板皆为实木镶板,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着装优雅的女士、先生们正在举着香槟酒畅谈。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疫情以来头一次参加这样的盛会,所以别有一番滋味和意义。麦教授看到我在张望着找鲁惟一先生,便微笑着说:“迈克尔(‘Michael’中文译名)还在路上呢,港督(指 David Wilson,中文名卫奕信,曾任香港总督)开车送他过来。港督对香港的路很熟悉,但到了剑桥,可完全是两码事了!” 一向有些寡言的麦教授今天也活泼起来,话语中满是英式幽默。

  不一会儿,鲁惟一先生被人们簇拥着进来了,他拄着拐杖,缓步前行。大家放低说笑声,自然地让出一条道,请先生前方入座。待老教授们一一跟鲁惟一先生打过招呼后,我轻轻地走向前去给老人家祝寿,内心有点激动和紧张。老先生亲切地伸过手来,笑容可掬,神态十分可爱。虽然这些日子身体欠佳,视力也严重受损,但他借着拐杖仍然能行走自如,头脑清晰如故,完全不像百岁老人的样子。我对先生说,现在李约瑟研究所重新开启了学术论坛,恢复了线下活动,欢迎先生前来指导。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十分喜悦,对参加研讨会十分有兴致。记得春天我在研究所见到先生时,他表示很期待人们能再次面对面交流,主动跟我说如果秋季疫情不是很严重,他希望能在研究所举办一场研讨会。可惜之后先生因身体缘故住院休养了一段时间,研讨会没能如期举行。

  “叮铃铃!” 有人敲响了酒杯,所有的宾客立刻安静下来,剑桥大学亚洲及中东学院“李约瑟讲席教授”胡司德(Roel Sterckx)准备致辞了。胡教授首先祝贺鲁惟一先生近期荣获上海社会科学院颁发的“世界中国学贡献奖”。提到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他说,生日会上实在无法一一列举,但他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聊聊亲爱的迈克尔是怎样的一个人。胡司德教授饶有兴致地说,鲁惟一先生曾经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把自己的一些观点,不管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写在小纸条或者信纸上,放到一些学者的信箱里,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进行思想交流。胡教授随即从口袋里取出一封鲁惟一先生15年前写给他的信。信中,先生表示务必要让东方学研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他说,作为学者,有义务把自己的所学所得更广泛地介绍给大学和大众,比如说,“9·11” 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阿富汗是怎样的一个国度,等等,中国研究也应该在学术界和大众之间建立联系。先生建议,结合当时大英博物馆的秦兵马俑展,策划开展一系列有关早期中国的公开讲座,丰富人们对中国的认识。信中的语句十分真挚,反映了鲁惟一先生满满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刚正坦率、直言不讳的性格。

  随后,鲁惟一先生起身讲话,他真诚地对在场的新朋故友表示感谢。他说,自己的一生十分幸运,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剑桥大学工作期间都遇到了杰出且谦逊礼让的同事。提到自己的学术经历,先生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我很享受和同事们相处的时光。与他们进行争论,然后被反驳,一天下来,再喝上一杯美酒,继续争论。”(I enjoyed the company of so many colleagues. To have argued with them, to have been argued against, and, at the end of the day, to continue the argument over a nice glass of wine.)闻此,与会者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是啊!这就是可爱的迈克尔,带着坚定的学术信仰和激情,还有对真理的追求,数十年如一日地把生命纯粹地投入到学习、研究和修身上。老先生年已百岁,却依旧思维敏捷,中气十足,三分多钟的演讲,他意气风发,口若悬河,令人感佩。

  从情报工作到汉学研究

  说起来,剑桥真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的教授普遍长寿且充满活力,这也许跟他们一生一世对知识和学术的不懈追求有关吧。教授们的人生故事个个不俗,而鲁惟一先生更是其中的一个“传奇”。他本科就读于牛津大学,时值二战,1942 年离开牛津,在政府通讯总部接受训练,破译日军密码。之后开始学习汉语,并于 1947 年前往中国,回国后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汉语本科学位。1956—1963 年间任职于伦敦大学,同年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学位后入职剑桥大学,直至 1990 年退休。

  鲁惟一先生已荣休30余年,却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满腔热忱,每天都遵循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年过九旬的他常常自行开车前往学院就餐或参加系所活动,几年前还万里迢迢飞往中国出席学术会议。有时,我会在克莱尔堂看到他在餐厅里与学生、学者们交谈,或坐在沙发上阅读报纸;有时,我会在大学图书馆的东亚阅览室与他邂逅,目睹他专注地查阅资料,或者在走廊里跟拄着拐杖的他相视一笑;有时,我也会在李约瑟研究所或东亚系的研讨会上聆听他洪亮而有力的演讲。依稀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冬日,我去参加一场讲座。那天的剑桥飘着鹅毛大雪,我想,这种天气老教授们恐怕不会出门吧?出乎意料的是,刚一踏入报告厅,就看到鲁惟一和劳埃德(Geoffrey Lloyd)两位老先生正稳稳地坐在他们通常的座位上,静候讲座开始。他们为年轻学者们传递了多么宝贵的一种学习精神啊!

  鲁惟一在中国汉代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在西方学术界恐无人能出其右。他的工作体现了老一代汉学家对文字学的执着和热爱,以及对待文本的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对那一代学者来说,接触中国人、练习口语的机会非常有限,可以说他们基本上是在文献层面与中国打交道。现代学者可以依赖电子设备和各种数据库来搜索资料,而老一辈学者则是将海量文本储存在脑海中。令人唏嘘的是,鲁惟一先生虽是西方顶级汉学家之一,却从未享受过 “教授”头衔,最终只以 “讲师” 身份退休。据说,职称问题可能与他直言不讳、刚正不阿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不过,他的徒子徒孙们早已在世界名校成为中国研究的掌门人,想必先生也没什么遗憾了吧?

  人生百岁 不负年华

  百岁生日会上,鲁惟一先生的学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戴梅可(Michael Nylan)教授为老师献上了一份惊喜:为庆祝先生百岁,一部由鲁惟一众多弟子和挚友编撰的论文集将于2022年由《早期中国》(Early China)刊物作为特刊发表。《早期中国》的主编——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艾兰(Sarah Allan)教授也发表了简短讲话。一部沉甸甸的文集,汇集了五湖四海汉学家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对把一生奉献给汉学的迈克尔来说,这真是一份最好的礼物!我特意带上了画家公公卢中见先生作的一幅莲花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鲁惟一先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莲花来形容先生的纯粹和纯真再合适不过了。

  生日庆典名家汇聚,与会者包括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巴雷特(Tim Barrett)教授,剑桥大学亚洲及中东学院的苏文瑜(Susan Daruvala)、高奕睿(Imre Galambos)、周越(Adam Chau)教授,李约瑟研究所梅建军教授和图书馆馆长莫菲特(John Moffett)先生,剑桥大学图书馆中国馆前馆长艾超世(Charles Aylmer)先生、克莱尔堂(Clare Hall,鲁惟一所在学院)前院长大卫·伊贝森(David Ibbetson) 教授,等等,他们都是迈克尔的学生、同事或挚友。众多知名学者汇聚一堂为迈克尔祝寿,实属剑桥一大盛事。

  《礼记》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意味着这一年龄的老者需他人供养或照顾。而直到如今,鲁惟一先生依旧独居于剑桥格兰彻斯特村的 “柳宅”(Willow House),每天也只需护工来两次,帮忙打理一些家务。据说,因为崇尚自由,迈克尔习惯一切自理,并不喜欢得到过多的关照,不愿到老人院被人 24 小时 “监管”。近年他还撰写了一部关于罗马帝国和中国比较研究的新著,出版社正在审校中。百岁老人,珍惜光阴,不负年华,日复一日的生活依旧是读书、研究、写作。

  我时常感叹,在剑桥生活、学习和工作,比起学术上的收获,能够有机会结识像鲁惟一这样的前辈和大家,学习他们对知识的探索精神、谦和善良的品质以及对人类、对世界的关爱,对我来说,也许这才是人生路上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堂及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