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2年01月13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3日第2329期 作者:张二震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怎样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因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人民不断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应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但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国际经济体系,因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伴随着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国际分工出现了新特征。国际生产分割技术的突飞猛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深入发展,促成了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刻演变,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在要素分工条件下,各国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在全球价值链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产品价值链的全球分解,降低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门槛。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以要素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的逆流,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当前,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有不少担忧。我们认为,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时刻拨开迷雾,指明了发展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而且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科学判断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形势。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大海”,再也回不到分割的一个个小“湖泊”了,分工合作的生产力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各国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可能被贸易保护主义人为割裂。世纪疫情的全球蔓延,更需要各国合作共同应对。另一方面,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数字经济是开放和紧密相连的整体,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连接”既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我们将真正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将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只有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深刻把握发展逻辑和规律,才能引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环节,获取战略性资产,节约生产成本,维护全球生产网络,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

  扩大高水平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我们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为了尽快使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人民尽快富起来,那么新时代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

  第一,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高质量和高标准是当前国际经贸规则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往的开放,主要是“边境开放”,旨在降低贸易投资壁垒,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高标准”开放,更多关注的是一国国内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其实质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因此,对标“高标准”,就是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更加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如此,还要参与完善国际经贸规则。我们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二,从要素驱动开放向创新驱动开放转变。以前的开放,具有明显的“要素驱动”特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力、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成本集中上升,以及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等状况日益严峻,传统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对外开放亟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以要素跨国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创新要素不仅取决于其自身要素存量结构,更取决于要素流量结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需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使我国成为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吸引更多国际技术、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以高水平开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将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转向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特别要指出的是,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而且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中,对外贸易的畅通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对象大都是中间产品,贸易的作用不仅仅是价值实现,更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必要条件。贸易是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实际上属于生产过程。因此,要千方百计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第四,以“双向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是“引进来”。在以要素跨国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走出去”既是一个国家(地区)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能力以及经济国际化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更好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的重要战略,更是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市场、在全球市场中学习、竞争进而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增强国际竞争力,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更重要的是,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开放经济方向首席专家,南通大学特聘教授、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