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西方中心视角的国关理论构建——评《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路径》
2021年11月11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1日第2285期 作者:游国龙

  原标题:非西方中心视角的国关理论构建——评《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路径》

  近期,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尚会鹏的《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路径》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20年来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的论文,如《“伦人”与“天下”》《“个人”、“个国”与现代国际秩序》《文化与日本外交》《论古代南亚国际体系》等。这些原是研究中国、美国、日本与印度的文章,如今作者把这些成果集结出版,通过提出心理文化学路径的本体论、方法论与认识论,将这些看似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甚相关的国别研究成果联系起来。2019年,阿米塔·阿查亚(Amitav Acharya)和巴里·布赞(Barry Buzan)合著的《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系学的起源和演进》出版,探讨了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尚会鹏的著作包含了中国、印度、日本等非西方国家的国家形式、国际体系方面的内容,属于非西方中心视角的研究,也算是对阿查亚和布赞研究的回应。

  不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持何种看法,但都很难否认,尚会鹏书中提到的中国的天下体系、南亚的大法体系、日本的家元体系是国际体系的各种类型,探讨中国、印度、日本的国际体系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研究。尚会鹏在书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西方学者讨论的国际关系理论只是“个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表现出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冻结了“人性”变量,探讨的是“理性人”假设下行为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作者认为,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不同文明建立在不同的基本人际状态之上,并主张人是“心物多维交互的动态平衡整体”,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必须考虑影响人以及国家行为的复杂动机。因此,作者致力挖掘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伦人”、以日本人为代表的“缘人”以及以印度教徒为代表的“阶序人”等基本人际状态构建的国家形式以及国际体系。从心理文化学路径看,西方主流的国际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系统下的理论。作者提出了复杂系统的本体论,尝试解释世界强联结时代人类在国际体系中的多维活动。该理论并不否定国际关系理论学者所做的体系结构化工作,也没有在体系的进程方面进行辩论,而是将其相对化,并认为它是心理文化学路径下的一种表现形式。阿查亚和布赞曾提到,全球国际关系学要包容而不是取代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心理文化学路径在本体论上作出突破,提供了一个比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更大的理论框架。

  书中最引起中国学者关注的或许是关于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讨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不久之前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还出版了《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不过,尚会鹏认为,“阴阳”与“中庸”这些概念很模糊,不适合作为科学研究的概念工具,因此,对该书将其与关系理论结合并作为关系理论哲学基础的做法,仍然存疑。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秦亚青的理论,而是希望有更多的讨论。实际上,尚会鹏使用的基本人际状态也参考了中国经验,这是中国人对于“人”存在的基本状态的认识,来自儒家思想中“仁”的内容。而基本人际状态是否可以作为概念工具使用,成为一种非西方中心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同样也需要讨论。

  这部新著也有不足之处。心理文化学路径的本体论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理论平台,尝试解释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的国家形式、国际体系。作者也提出了方法论,即主张国家行为体有组织体与文明体两个侧面,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间关系:文明体与组织体都不同、文明体与组织体都相同、文明体相同(或相似)但组织体不同以及组织体相同(或相似)但文明体不同。但该书并没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间关系的互动进行讨论,而更多是解释中、美、印、日的国家形式、国际体系与基本人际状态的联系。既然作者提出了文明体的概念,认为其也是国家行为体的一个重要属性,并影响国家行为,那么就应该在心理文化学路径的框架下,阐释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如何互动。在作者2021年初出版的《日本人与日本国:心理文化学范式下的考察》中,有一篇关于战后日美关系特点的文章,属于组织体相同(或相似)但文明体不同的互动,然而,作为案例而言还是不够。读者还想看到心理文化学路径下,印日关系、美印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印关系等方面的讨论。此外,其他国家是否也有独特的国家形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国际体系;如果对这些国家展开研究,该如何借用心理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心理文化学的著作目前主要集中在中、美、印、日等国的讨论,还没有见到其他的研究,以上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讨论。

  心理文化学路径的理论框架可以解释的内容相当多,但是目前该著作呈现给学界的仅仅是这个理论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心理文化学路径最大的价值在于展现了不同人类文明的经验。欧美学者往往以为他们观察世界得出的结论适用于全世界不同国家,但实际上在解释非西方国家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心理文化学路径揭示的中、美、日、印在国家组织基本原则、国家行为的表现形式、国际体系的运作方式上的差异,为处理国际问题提供了不同文明的经验参考。

  (作者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