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典文学交流与互鉴
2024年12月04日 14: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2月4日第3028期 作者:◇[埃及]阿卜杜勒·阿齐兹·哈姆迪(Abdel Aziz Hamdi)

  

 

 

    ◇[埃及]阿卜杜勒·阿齐兹·哈姆迪(Abdel Aziz Hamdi)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远古时期,原始人从劳动中逐渐产生了语言。自从人类能够使用语言,并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文学的萌芽就随之产生了。文学最初与劳动紧密相连,然后劳动和语言相结合,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外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都曾对文学起源问题进行过深入探索。他们的学说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即宗教说、神话说、游戏说和摹仿说。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交流过程是一段相互学习的历史。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后来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各种交往程度不断深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文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外古典文学交流所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

  四种古典文学起源说

  在中国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人类生存。除了广为人知的“北京人”(约生活于55万年前),考古学家在云南、四川、陕西、内蒙古、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这些发现的时间跨度或早于或晚于“北京人”的存在时期。

  一般认为,在人类早期生活中,文学并非单独出现,而是与其他多种艺术形态紧密结合在一起。过去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原始文艺起源于劳动。若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为依据,这种说法自然成立,若非劳动,人类本身都不可能形成,更何来艺术?但从文艺产生的具体过程来看,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例如,在各地考古发掘中,常发现原始人类把贝壳、动物牙骨、小石片等钻孔串联,作为装饰品佩戴,这显然是原始艺术现象之一,但它与具体的生产劳动究竟有何联系?事实上,文艺的起源问题,首先与文艺的本质息息相关,而文艺的本质,是人类情感的审美化表达。当人们的生活情感不再仅仅用欢笑、哭泣、呼喊等方式来表达,而是表现为具有美感的、感染力的形式存在时,最初的文艺现象就产生了。在这种文艺现象里,情感与表现形式都至关重要。进一步说,情感并非只在劳动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原始人类生活中都有热烈的情感活动存在,也都需要找到能够彼此理解、彼此感染的形式来表现。

  文学起源的四种学说共同之处在于将文学与艺术混为一谈,认为二者的起源相同。在宗教说中,许多西方学者将古代巫术视为原始宗教的同一体来进行理论研究。他们认为史前人类有过受巫术统治的时代,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就是出于巫术的动机而创作的。中国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也说明了雕刻、绘画起源于巫术,即宗教。

  神话说。古代希腊神话中记载,诸神之王宙斯有9个女儿,分别掌管一切艺术和科学。中国古代的神话集《山海经》中有一则神话说明人间的诗和音乐是以从天上降下的古乐曲《九辩》与《九歌》为开端,以此证明文学起源于神话。

  游戏说。德国作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一切游戏属于快适的艺术,或者是美的艺术。中国《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也提到了歌和舞作为文学和艺术起源于游戏。

  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摹仿问题论证时提出,摹仿是人的天性,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天赋本能,“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和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和燕子学会了造房子;和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在文学与宗教、神话、游戏、摹仿等的关系问题上,这些观点都展现了唯心主义倾向。实际上,宗教、神话、游戏、摹仿等都属于精神生产的领域,而这种精神生产是来源于物质存在,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探索各地文学起源

  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原始诗歌,它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社会就已产生。它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

  同原始的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原始诗歌也起源于劳动。它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鲁迅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了文学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在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双手和大脑,为文学艺术的产生创造了物质的生理的基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对于中国文学的起源曾有过这样的分析,认为某些“志怪之作”及“街谈巷语”都“自生于民间”,而不是某一个人物“创造”,“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

  古代埃及人居住在非洲东北部,在尼罗河流域劳动生产,繁衍生息。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创作了神话故事和歌谣,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那时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古埃及人用这种文字把口头流传的神话、歌谣、故事和箴言记录在尼罗河流域特产的纸草上或雕刻在金字塔的墓壁上。

  古代巴比伦人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劳动生息。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创建了国家。古代巴比伦文学就是从苏美尔开始的,其最初的作品是口头流传的神话故事、颂歌、歌谣、寓言和箴言。苏美尔人创造了文字,这种文字是用芦管刻在泥板上,有如楔形,故称楔形文字。古代巴比伦的口头文学就是用楔形文字记录,刻在泥板上保存下来的。

  古代希腊位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希腊文字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起初希腊米诺斯文化使用象形文字,显然这种文字的出现是受到古埃及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象形文字逐渐简化为线形文字B,用以记录古代克里特语,这是克里特岛上早期米诺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是希腊历史上的荷马时代,希腊人借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新的希腊文字,从而使《荷马史诗》和希腊神话得以记录下来。

  最早的文学,大抵是与音乐、舞蹈融为一体的歌谣。当然,其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一些,如此这些歌谣才能归入“文学”范畴。歌谣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数量庞大,难以计数,但歌谣又是极其脆弱的存在,若无记录与传承,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国古书中记载了一些据称是尧、舜时代的歌谣,但这些多为后人假托之名,难辨真伪。《易经》中亦收录了一些类似歌谣的篇章,有学者推测,它们的创作时间或许早于《诗经》。

  古代阿拉伯半岛上有许多分散的小国,居民过着游牧生活。这时期的阿拉伯文学以口头文学为主,古老的阿拉伯诗歌体裁“卡色达”产生于公元5世纪至6世纪,后又用文字记录而流传下来。公元5世纪至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上有乌姆鲁勒·盖斯(Umru' al-Qays)等多位诗人,他们各有作品传世。公元8世纪时,哈马德·拉维叶(Hammad al-Rawiyah)把这些诗人的十首长诗编成诗集,通称《悬诗》,它是古代阿拉伯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信徒们把他传教中的言论汇集整理成书,这就是《古兰经》。在《古兰经》中,讲述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教徒应遵守的制度、律例和伦理规范。同时,书中也收录了许多流传于阿拉伯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和阿拉伯人的神话故事、传说、寓言、谚语等,很富有文学价值。这部经典是关于阿拉伯人的思想、信仰、道德、情操的记录,对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阿拉伯文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公元6世纪至10世纪时,中国的隋唐五代文学立足于东亚,阿拉伯文学成长于西亚的阿拉伯世界,成为当时世界上两朵光彩夺目的花朵,各自闪烁着本民族的思想和艺术光辉。

  伊朗是波斯湾地区的古老国家。波斯人民最古老的文献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经书《波斯古经》,保留了很多伊朗和中亚地区的古代神话传说。伊朗从公元前4世纪起,受到亚历山大和塞琉古王朝统治,长达500多年。公元224年,伊朗的萨珊家族建立了萨珊王朝,其科学甚为发达,流传下来的文学文献如《统治者之书》都是很有价值的作品。

  朝鲜半岛上,公元668年,新罗统一了高句丽和百济,结束了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元7世纪至9世纪是新罗较为强盛的时期,与中国唐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响。当时,新罗的文人用汉字书写官方文书,著书立说,从事文学创作。新罗时期遗留下来的《新罗乡歌》就是用汉文写成的,它反映了当时朝鲜社会及人民生活的部分方面。在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下,新罗涌现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家和诗人,例如金大问、崔致远等,他们的诗文名篇都流传于世。朝鲜古代的歌谣和民间故事也很丰富,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公元918年,新罗国灭亡,高丽王朝随之建立。在公元10世纪的高丽王朝初期,朝鲜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朝鲜文学也步入了更加繁荣的时期。

  在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下,文学艺术被视为宗教宣传的工具。欧洲中世纪时期,文学约有四种类型: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中世纪初期,即公元5世纪至10世纪,教会文学占据主要地位。教会文学的作品主要包括圣经故事、圣徒传、苦修传说、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圣诗等。这类作品宗教色彩浓厚,迷信思想严重,趋于概念化,缺少真实性,生命力不强,长期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因此,将欧洲中世纪初期的文学与中国隋唐五代文学相比较,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前者都大大落后于后者。中国盛唐时期的文学作品异彩纷呈,而那时的欧洲文学还处于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之下,不过是宗教宣传的一种工具。思想的愚昧反映了文化的愚昧,在愚昧的意识形态下,文学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经此对比,过去某些学者所谓的欧洲文学中心论不攻自破。

  这个时期的东方国家文学正处于启蒙阶段,有的国家接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正在为其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它们的文学成就很难与中国文学相比。不过,隋唐五代文学仅仅是整个中国文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随之而来的宋、元、明、清各代文学又不断以其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文学历史的舞台上。

  中西方文学的交流与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交流与互鉴,可以说是一段相互学习、交融的历史。例如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认为外国作家的作品,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他说过,自己所创作的一些短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鲁迅说过,自己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受到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但两者又颇为不同。他认为某些摩罗诗人的作品对于被压迫民族的人民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在他的作品中,被压迫民族的人民总是要反抗、要斗争,为了寻求民族自救的出路,必须摆脱精神上的枷锁。虽然他的文学创作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却又和外国作家的作品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两个独特且丰富的文学传统。虽然在地理上相隔甚远,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对话与交流。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话可以追溯到汉朝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时期。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汉朝的王莽曾将罗马帝国视为同样强大的国家,表达了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和尊重。通过贸易和外交,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和思想理念逐渐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唐朝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阶段。在唐代,中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有着频繁的交往和贸易。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除此之外,绘画、诗歌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对话的一种形式。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念对西方艺术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样,中国的诗歌形式和西方文学中的韵律诗也有着相似之处,这些都为中西方艺术对话搭建了桥梁。此外,中西方学术领域的广泛交流也促进了文化与思想的交融与互鉴,进一步推动了双方文学传统的丰富与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领域内多种形式的对话,如散文、小说与戏剧,是中西方文学交流的重要形式。中国古典散文作品如《庄子》,在形式和思想上对西方文学产生了影响。同样,西方文学中的散文也对中国文学起到了启发作用。小说也是中西方文学广泛交流的另一扇窗口,例如中国经典小说《水浒传》和《西游记》等作品也影响着西方文学的发展。

  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从汉朝开始,中西方文学就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纽带。中国的儒家思想、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作品,给西方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中西方文学的对话与交流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为文学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中西方文学之间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才让人类的文学遗产更加丰富多样、互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作者系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本文系作者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分论坛上的演讲)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