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人们的偏好在文化产品中表现为特定的认知特征,例如,肖像中的婴儿图式(圆脸、大眼睛、小嘴巴等)、爱情故事中的组合元素(一见钟情、悲剧性的分离等)。这些认知特征具有相似的特点,使得跨越时间和空间对它们进行追踪并量化其演变成为可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会反映该时代人们的独特偏好与人格特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尼古拉·博马尔(Nicolas Baumard)等人也认同这种观点,他们在期刊《认知科学趋势》上发表文章提出,可以将文化产品作为“认知化石”(cognitive fossils)来再现历史上人类的心理变化。文化产品中体现的认知特征可以发挥认知化石的作用,为在心理学和历史学交叉研究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铺平道路。
文中写到,心理学对理解人类历史至关重要。当个体的心理变化——在社会信任、亲代抚育、求知欲等方面的变化——聚集起来时,可以带来制度、社会规范和文化的重要变化。然而,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一直受到记录已逝之人心理特征十分困难这一挑战的阻碍。在研究古代人的心理变化时,不可能使用实验或问卷调查的方法。不过,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表明,书籍、绘画、音乐作品等文化产品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创造和消费上述产品的人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因此,过去的文化产品可以被视为认知化石,它们代表了已故者心理特征在物理意义上的认知印记,可被用于追踪距今或多或少都比较“遥远”的人们的心理转变。
博马尔等人认为,情绪表达(如愤怒、恐惧)、社会行为(如合作、利他)和人格特征(如对体验的开放程度、亲和性)存在个体差异,在社会统合层面上,不同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的人们也有不同的表现。事实上,可变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个人的偏好,偏好影响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方式(如投票行为和消费模式),从而塑造了制度、社会规范和文化动态。心理变异性(psychological variability)通常是通过问卷和调查来衡量的,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心理偏好也反映在同时代的文化产品中。小说、电影、戏剧中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个人对爱情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对长期关系的投资。虚构的词汇以及奇幻和科幻小说等体裁与人们探索、寻求信息的心理特征有关。总的来说,文化产品可以被解释为个体心理特征的印记。当然,文化产品的传播是不完整的,现有历史数据仅代表了全部文化产品的一小部分。历史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也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
博马尔等人表示,他们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并非没有先例,研究心态的历史学家一直以文化材料为中介来评估人们在儿童保育、爱情等方面的态度变化。尽管历史学家一直在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变化,但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缺乏相关工具和框架,难以量化历史上人们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随时间波动。所幸最近在心理特征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计算科学方法上的进步有望改变这一局面,推动历史心理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文本挖掘(text mining)有助于量化情绪和人格特征,人脸检测算法(face-detection algorithms)能够自动检测情绪表达,通过从乐谱和录音中自动提取旋律信息量化歌曲的情感内容。这些新颖的方法同数字化文化数据集的日益可用性一起,提高了研究者在面对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献时描述和量化多个心理维度的能力。这为成长中的历史心理学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新机遇、新挑战。让文化产品中的认知特征发挥认知化石的作用,这种方法使得利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新进展来做出新的假设成为可能。其中一个假设是:趋同的心理变化应该能够在非常不同的文化中被捕捉到。例如,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爱情重要性的增加有关。
博马尔等人总结到,历史心理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各种新见解和对文化产品的日益多样的研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得以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心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陈禹同/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