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七个着力”指出了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蓝图和实践方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最根本政治保证,更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成功经验、突出优势。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长足进步、发挥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要勇于改革创新,善于提出和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更好激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内在活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维护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利益诉求,但更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工作、党管意识形态原则方向不动摇。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党的手里,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确保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出强大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呈现出独特思想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蕴含着新时代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全面系统立体多元地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工作,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智慧、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将其转化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纲。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为了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引领多样化的价值取向,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让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巩固和发展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发挥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受到来自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冲击,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加大。在新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就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良好形象,不断增进理解、扩大认同,提高国际传播效果,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声誉。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就是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明主体地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守的定力、奋发的勇气、创新的活力。要敢于善于在思想文化工作中提出新思路、表达新话语、形成新机制、推出新形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坚强领导下与时俱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主动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探索新的表达形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新的旺盛活力,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回答如何坚守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体系的问题。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提供更多更好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就是讲好古往今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繁荣的故事,展示好中华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面向世界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文化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通过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和冲突融合,中华文明的鲜活生命力和不竭创造力充分激发,中华文明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了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让更多的国家认识中国、倾听中国、了解中国,必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创新传播话语方式,形成同我国当前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