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新文科建设
2020年08月28日 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8日第1999期 作者:

  编者按: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文科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肩负着变革知识生产模式、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期特别策划从历史溯源、发展模式、基础建设等方面,探究数字人文视域下新文科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及学术研究的新方向,以期更好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学科融合要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文科发展

  以信息及通信技术(ICT)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应运而生的产业革命,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性命题。新信息技术跨越了地域和社会的边界,建立起高度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基于网络连接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生产及组织方式,尤其是在如何将新科技、新知识应用于知识生产和信息处理的基础设施、创新系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处理、智能产业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正是应此时代需求而蓬勃兴起。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更是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和释放社会创造力的主要驱动力,因此“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引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

  学科史视野中的人文知识转型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数字人文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得到迅猛发展,它将人文阐释和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等结合在一起,比传统的人文研究更注重开放性和团队协作性。其倡导者认为,人文研究和新技术之间可以互相促进,人文学者应熟悉数据的管理和人文研究的可视化,注重建设性的思考和实践。这对人文学术知识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学者甚至认为有可能在各个人文学科之间、在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创造出新的人类知识。这是我国发展新文科转型的学科基础和技术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以宽泛意义上的技术与人文知识生产的关系为着眼点,追根溯源,历史性地考察人文学科在现代大学中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印刷文化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新的媒体技术条件下人文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意义,展望并设计符合我国具体社会历史实践的新文科战略。

  推进国学研究的数字转向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会议指出,为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其中,新文科的主要核心发展方向有二:一是打破过去的专业分野,使人文社会科学相互贯通;二是通过与新兴数字技术结合,与理学和工学交叉共融,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发展。相对于过去,在大数据时代推进数字技术与人文交融的新文科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人文科学诠释世界的有效性,进而令文科研究成果展现出新的价值。

  数字人文的人文之维

  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通过对人文研究领域的渗透和介入,带来的方法论革新。目前,数字人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信息管理、图书情报档案、历史学领域对各种数字技术的引入,以及人文经典文献的信息化、数字化处理等方面。此外,数字技术也逐渐触及人文研究领域的某些领域,如主题、意义、情感、价值等。当前数字人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化”和“文献化”比重偏移比较明显,很多研究还处于“学习技术”的阶段,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工作,这与数字人文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数字人文要真正成为重构人文研究的方法,则必须要在“人文化”方面有所推进和发展。

  新文科的知识与思维革新

  1997年,美国科学院发布《国家知识评估大纲》提出“知识革命”这一说法,指出“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知识的生产、传播、形态与定义正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传统文科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一是学科分化基础上的交叉融合,二是研究对象和问题的整体转向,三是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的升级迭代。学科交叉和结构调整只是表征,知识重构、思维革新与世界本体重建才是根本。

  重视新文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新文科”从概念提出到现在,大规模、实质性建设尚未完全落地,这为学术界向“新文科”建设设计顶层方案提供了咨政建议的时间窗口。近些年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数字人文,尤其是海外汉学界运用数字技术开展中国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也出现了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新趋势。这些新气象和新趋势提醒我们,发展新文科,要高度重视文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将科技融入生命体验——虚拟仿真技术在文科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不仅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也转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并体现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文学科的学生能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形成一定的判断,并将这种判断自觉地融入其生命体验之中,对人文学科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虚拟仿真技术作为影响人类体验感的核心技术,在高校人文学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人才培养看数字人文对新文科的引领

  2017年美国有关高校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马上引起关注。实际上,新文科把新技术融入人文学科培养体系的主张,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视野的倡议,并非全新的概念。比如史学研究与数据学科的融合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早期史研究的知名学者伯纳德·贝林在梳理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时,就指出量化研究必将影响史学的演化。他特别强调数据的重要性,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挖掘历史事件中的“隐性”信息。在21世纪的今天,贝林所预测的未来已来,他所倡导的在历史研究中融合量化方法,将“显性”与“隐性”结合起来的做法,已成为新文科主旨的先导。

  新文科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与出版

  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世界,而在某种程度上,文科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却越来越弱,甚至陷入怀旧和自我指涉的循环。回归致用传统、回应现实冲击、回答时代问题,无疑应当是新文科的基本指向。这里所说的“现实”是指与现实世界、人类生活发生关联,提供新知,而非那种庸俗功利的“现实”。人文学术之“无用”应建立在“大用”基础上,如果以“现实”功利之心做脱离现实之学问,那便是阻碍文科发展的最大障碍。相应地,倾向于传授知识“标准答案”的教育也是“旧文科”,新文科的教育不是说教和灌输,而是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