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濒危语言系列报道之六——苗瑶语族
2014年11月28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28日第673期 作者:

  

  苗瑶语族属汉藏语系,包括苗语、瑶语、布努语、巴哼语、唔奈语、优诺语、炯奈语、坝那语、畲语等语言。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排序研究》一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孙宏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语言的活力和濒危情况等级划分标准,将畲语定级为“濒危语言”,将炯奈语、布努语、巴哼语定级为“活力不足,已经走向濒危的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濒危语言图谱》亦将畲语列入“极度濒危”语言。

  博罗畲语考察记

  畲族先民是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山区的古老居民。他们“只望青山而去”,徙倚于清溪茂林之间。历经千年的迁徙,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于闽、粤、浙、赣、皖的广大山区,与汉族交错杂居。

  增城:三个学生 一所小学

   增城市的畲族人主要分布在正果镇畲族行政区的畲族村。与嶂背村相似,这里也由三个村民小组组成,村落相对聚集,多数居民会说畲语。“不同的是,我们说的畲语尾声偏本地白话,他们的偏客家话。”正果镇畲族小学校长盘国辉告诉记者。

  景宁畲话:在活力中渐显危机

 “畲话是畲民的一种特有语言,由于历史悠久,其语言内部包含着很多古老的元素,与上古汉语相近。提起畲话,畲族知识分子、丽水学院教授雷法全充满了自豪。

  保护母语与推广通用语不可偏废——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黄行

   濒危语言的抢救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语言身份认定、语言濒危标准、语言保护的执行标准、语言调查保护操作规范、语言多媒体数据库开发等重要内容。我国在开展濒危语言标准的调研、论证及制订工作时,如何既参考濒危语言认定的国际标准,又适应中国国情?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黄行。

  范俊军:为后代记录保存濒危语言

  记录和保存濒危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当下或未来的应用,也就是说,为群众的语言生活服务。濒危语言研究者应当想一想:我们的研究活动能为濒危语言族群和社区群众提供哪些服务?至少我们的愿望是这样: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我们留下的记录资料能让后代学习、研究或恢复已经消亡的语言及相关知识系统。

  濒危语言保护:用好现代化这柄“双刃剑”

   与本报濒危语言系列报道的其他专题不同,记者此次走访之处并非偏僻的崇山峻岭,而是毗邻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景宁山区和广东罗浮山区。

  苗瑶语族多种语言缺乏深入研究

  制目前,学者只能以多媒体形式尽量多地记录语言材料,供后来者使用。拯救、保护和复兴濒危语言应从国家层面着手,如设立长期有效的专项经费和专门机构,依托政府和智库,展开全面调查记录,提出具体措施。

  苗瑶语研究回顾:从模糊走向量化

 苗瑶语研究以20世纪40年代张琨的《苗瑶语声调问题》为发端。自此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苗瑶语研究正式登上学术舞台。

  一个美国人与三语版《苗族史诗》的故事

 苗族史诗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它提供了综合的、系统的、有深度的描述,反映了苗族的制度文化,并给苗族带来了长久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