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人复姓现象及其文化意涵
2015年01月28日 14: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汪维真 牛建强
摘要: 自明初始,明廷即允许因过继、乞养、入赘等方式而改从他姓者恢复本姓(复姓)。明代复姓采取身份差别原则:一般平民可自行复姓;士人阶层则较为复杂。因其序列结构存在着生员、科举功名获得者(举人、进士)和官员(在任、致仕家居者)的身份差异,其人事档案分存于学宫、礼部和吏部,因此其复姓需“请于官”,分别由地方有司、礼部和吏部经办。士人阶层因其读书、应试和入仕等经历,对孝道和祖姓的体认较诸一般人更为自觉和强烈。从历史的长时段看,士人复姓现象在明代繁盛且典型。在传统社会,复姓不只是厘清个体族姓的源流和归属,同时也具有倡行孝道的文化建设功用。
关键词:明代 士人 复姓 改姓 孝道
作者汪维真,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史学月刊》编辑部编审;牛建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