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之间——战国至西晋课役身分的演进
2017年05月16日 10: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张荣强

  摘要:战国后期的秦国以身高、年龄并用的标准划定课役身分,按身高划分的“小”“大”只是一级课役名目;“小”之下设有按身高划分的“能作”和“未能作”,“大”之下则有按年龄划分的“睆老”和“免老”。大概秦王政十六年后不久,秦国开始采用完全按照年龄标准划分课役身分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可以并容“老”“小”的新型课役身分体系。汉代存在两套课役身分体系,一套是以“小”“小未傅”“丁”“睆老”“免老”(“小未傅”“丁”,非法定名目)构成的徭役身分,另一套是承袭战国时期的课役结构,以“小”“大”构成的口算身分。汉代与战国户籍上标注或体现出的“小”“大”,表面上名目相同,但无论性质还是指代的年龄范围都有很大差异。西晋出现的“小”“次丁”“丁”“老”等法定名目,都可以在汉代找到相应的阶段和称谓。

  关键词:丁中制 课役身分 身高标准 年龄标准

  作者张荣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5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