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受害者之为冲突后社会的人道主义道德灯塔
2018年01月17日 15: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

  Victims as moral beacons of humanitarianism in post-conflict societies

  内容摘要:本文报道了从冲突和有组织暴力受害者当中得来的访谈资料。这些受害者虽然受害,但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宽恕、文明和宽容,于人道消亡的暴行当中构建起一种人道主义,遂使受害者在基本没有神圣道德华盖的冲突后的社会中,有能力成为道德灯塔。访谈资料涉及斯里兰卡、南非、北爱尔兰三个地区的冲突受害人。本文的理论贡献是提出了如下观点:对于冲突后社会的人道主义,最好理解为一种由受害者的宽容与文明行为构成的社会实践。这一观点使人道主义具有亲社会性,使之有可能影响冲突后社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认知,有利于冲突之后的社会重建。〔张大川译〕

  约翰·D·布鲁尔(John D. Brewer),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教授;

  伯纳代特·C·海斯(Bernadette C. Hayes),英国阿伯丁大学教授;

  卡特琳·达奇昂(Katrin Dudgeon),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博士;

  娜塔莎·缪勒-赫尔斯(Natascha Mueller-Hirth),英国罗伯特高登大学博士;

  弗朗西斯·蒂尼(Francis Teeney),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博士;

  雪莉-拉尔·维耶辛厄(Shirley-Lal  Wijesinghe),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教授。

  如需书信交流,烦请将信函寄往:John D. Brewer, Professor of Post Conflict Studies, Senator George J.Mitchell Institute for Global Peace, Security and Justice,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Belfast BT7 1NN. Email: j.brewer@qub.ac.uk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