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五)
2021年10月22日 10: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21日第2270期 作者: 访问量:

  【学术中国·文学】党圣元:“辨体明性”与传统文体批评

  “辨体明性”是中国式思辨理性与诗性智慧的和合统一、圆融相处,为华夏文化和华夏文脉伟岸大树上佳美的一枝一叶,对其进行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转化,应该成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体批评思想与方法的重心之一。

  【学术中国·文学】朝戈金:口头传统研究在中国——以知网数据库分析为中心

  应当说,口头传统在中国的发展,是与国际上的发展同步的。从口头程式理论面世以来,其影响已经辐射到接近200种语言传统中。在今天的国际学术语境中,关注文献的同时不关注口头传统,是迂腐和脱离时代进步的。

  【学术中国·文学】刘跃进:积极推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体系建设,是当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也是实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体系建设,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学术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长期的学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古典文学在经典中寻找方向,在传统中汲取力量,在创新中积累经验,在回归中实现超越,已经初步具备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学研究宏大体系的学术条件。

  【学术中国·政治学】黑尔佳·策普-拉鲁什:从未来看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贡献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对未来有着清晰和激动人心的愿景的国家,这一愿景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想到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绩,尤其是过去40多年里取得的成就,有各种理由相信,这一目标必将实现。

  【学术中国·政治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现代化理论新发展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现代性的贡献,需要回到现代性本身的特质。现代性并非一个封闭的概念,而是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与反思性的特质。这些特质意味着,关于现代性概念的定义与解释不应该被任何人或国家所垄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有权根据自身的现代化实践来充实或修正“现代性”的内涵。可以说,正是现代性的开放性、流动性与反思性特征,使得现代化过程具备了建构现代性的可能。

  【学术中国·法学】王轶:《民法典》时代的中国民法学

  可以肯定,《民法典》时代的中国民法学,制度性研究仍然会是民法学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从事其他类型民法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从事其他类型民法学研究的最终归宿。但《民法典》时代的中国民法学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对话能力,一定会强调制度性研究应当是普遍运用了体系化思考方法的制度性研究,应当是面向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开放的制度性研究。只有这样,《民法典》时代的中国民法学才不会是零散的、没有根基的民法学,相关民法学问题的讨论才不会是无底棋盘上的游戏。只有这样,《民法典》时代的中国民法学才能真正对人类知识的增长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术中国·法学】林来梵:自由概念移植史中的中国立场——以严复为个案

  近代以降,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术语在中国的确立,都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一些概念的输入甚至是伴随着经由同样处于西方文化继受国地位上的日本而得以实现的“语言学事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自由权利概念的移植史所揭示的那样:在其过程中,中国不是作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借鉴西方的,而是拥有一定的主体性立场,即使在对日本的“二次继受”或曰“转继受”的过程中,也折射出中国自主性立场的内在倾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阐释

  开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支点。中国的对外开放逻辑蕴含着古代先哲深厚的思想精髓,并印证着西方的长期增长理论。通过对外开放,中国走出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而在继续推进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将进一步彰显多边外交的时代价值,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新路。

  【学术中国·国际关系】张宇燕:“淮南子·司马迁定理”与中国对外开放的逻辑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基本思想和逻辑架构,我们的先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表述过了。“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多易所鲜”“以所工易所拙”,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今天国际贸易理论的全部内容。我把中国这套理论称为“淮南子·司马迁定理”。

  【学术中国·国际关系】袁鹏: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时代特质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是什么?我认为至少有四个特点。一是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度统一。二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四是独立自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

  【学术中国·国际关系】孙壮志:新时代中国特色多边外交的价值遵循

  冷战后,随着多边组织和多边框架不断涌现,多边主义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断丰富大国多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积极提出新的合作理念,坚持和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

责任编辑:张月英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