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与中国传统诗歌批评
2023年10月18日 14: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张郁乎

  摘要:不同于西方美学中对味觉的轻视,“味”是中国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与中国文化的性质有关——“味”在中国文化中本就有着特殊的地位。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有较强的在世性,根据丰富的饮食文化,发展出“滋味”“和味”“大羹不和”/“大羹无味”或“遗味”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借“味”论政和借“味”论乐的传统。当南朝文学批评兴盛之后,自然就接续并扩展了传统,以“味”论诗了。在诗学中,作为动词的“味”代表着玩赏(审美)的态度,作为名词的“味”则对应着不同的诗歌理想(审美要求)。至宋代,诗学上的“味”论已充分展开,余蕴尽出了。

  关键词:味 诗歌批评 滋味 诗味

  作者张郁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