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分析与现象学美学阐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象”美学的本体论建构
2020年09月01日 10: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毛宣国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象”美学的本体论建构有两条重要的阐释路径:一是从传统的主客二分式的哲学观念出发,倡导哲学—心理学的方法,将“意象”作为文艺与审美心理学的对象加以把握,重视“意象”作为一种美感经验与心理事实的存在和其对于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意义。这条阐释路径的形成与朱光潜美学的影响密切相关,代表人物有汪裕雄、顾祖钊、夏之放等。另一条路径则是试图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与现象学美学资源整合起来,突破传统的主客二分的理论模式,将“意象”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体、人与世界不分的意向性活动的产物。张世英、叶朗、杨春时的“意象”美学的本体论建构以及学术界一些人对“意象”的身体现象学的解读,均体现了这一特色。 

  关键词:意象美学  本体论建构  审美心理分析  现象学美学 

  作者毛宣国,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长沙 410012)。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